望海樓:“強迫勞動”論調蒼白而荒謬

“剛下火車就看到了迎接我們的橫幅,我覺得很温暖。”今年初,新疆皮山縣的託合提麥麥提與同鄉們一起,來到精河縣一家紡織企業務工。收入很穩定,日子過得美滋滋的。託合提麥麥提絕不會想到,這種內心的温暖和踏實,竟會被有些人定義為“強迫勞動”。

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上某些勢力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反華需要,無視新疆為保障人權所做的巨大努力,搞人權雙重標準,罔顧事實,顛倒黑白。

新疆勞動就業的基本狀況如何?是否如一些國際勢力所述那般?9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新疆的勞動就業保障》白皮書,詳細介紹了新疆勞動就業的狀況、政策以及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等方面內容,用生動鮮活的實例證明了“強迫勞動”論調的蒼白無力,用紮實的邏輯證實了某些勢力思維的荒謬絕倫。

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大力實施就業惠民工程,持續加大就業培訓力度,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有效擴大就業容量,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各族羣眾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數據最有説服力。白皮書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2014年至2019年,新疆的勞動就業總人數從1135.24萬人增加到1330.12萬人,增長17.2%。與就業數據相對應的是收入數據。2014年至2019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2萬元增至3.47萬元,年均名義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724元增至1.31萬元,年均名義增長8.9%。

成就背後是一系列積極的就業政策。在崗位創造上,中國政府通過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擴充了就業容量;在勞動者幫扶上,中國一面通過“扶貧車間”等措施幫助重點羣體實現穩定就業,一面支持有條件、有意願的勞動者創新創業,同時對廣大勞動者開展技能培訓;此外,中國還發揮制度優勢,利用國家對口援疆機制,大大拓寬了當地的就業渠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廣大勞動者是自主自願、心情舒暢地生產生活的。新疆始終把尊重勞動者意願作為制定就業政策、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開展就業培訓、提供就業服務的重要依據。

白皮書引用了這樣一份調查:2020年初,喀什地區莎車縣古勒巴格鎮奧依巴格村1288人有轉移就業意願,“923人願到工廠車間工作,平均期望月薪5000元左右;365人願到外地從事打饢、餐飲、乾果經營、文藝演出等職業……”就業意願和需求統計如此細緻,足見新疆對勞動者的關心與尊重。

可笑的是,一些勢力對此“選擇性失明”,居然還打着“人權”的幌子,妄圖剝奪新疆各族羣眾的勞動權,使其永遠生活在自我隔絕、封閉落後的貧困狀態,這是對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反動,理應遭到一切愛好正義進步的人們的堅決反對。

勞動才能改變生活,勞動才會創造幸福。隨着一系列就業惠民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家家有門路、人人有事幹、月月有收入”的工作目標基本實現。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各族羣眾的生產生活、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老百姓日子紅火、心情舒暢、笑容燦爛,這是對“強迫勞動”論調最有力的駁斥。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1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7 字。

轉載請註明: 望海樓:“強迫勞動”論調蒼白而荒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