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菜價漲了不少:菠菜三四元一斤,油菜五六元一斤,大葱甚至七八元一斤,大路菜都“金貴”得令人咋舌。據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監測,1月14日,“全國‘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41.71,比1月1日上升6.95個點。有網友調侃“豬肉大葱餡的餃子快吃不起了”。
其實,逢年過節菜價往上躥一躥是常事兒。一方面,冬季蔬菜供應成本高,特別是北方地區,要靠設施蔬菜和南菜北運,增加的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都會在終端價格上有所體現。另一方面,“兩節”期間是農產品消費旺季,不少人都有節前備貨的習慣,也帶動了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上漲,就是我們所説的消費的“節日效應”。
除此之外,近期一些地方的菜價漲得快、幅度大,這其中還有別的原因。部分地區新冠肺炎疫情反彈,出於防控需要,鮮活農產品上市、調運的效率有所降低,間接推高了“菜籃子”產品的價格。此外,前段時間大範圍的寒潮天氣給蔬菜生產和道路交通運輸帶來影響。上路的運菜車少了、跑得慢了,市場上的菜自然就少了、價格也就起來了。
因此,前期“菜籃子”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實際上是“節日效應”和突發狀況疊加造成的,並不是我們的“菜籃子”供應出了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處置好突發狀況,解決菜價漲得快、幅度大,只是個時間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近期有關部門連續採取措施,優化防控工作,加強市場調度,做好物流保障。加上2020年初以來,我們在戰疫保供方面積累了應對經驗,響應速度提高。一系列措施落實下去,一些重點地區的“菜籃子”產品價格正在回落。比如,據北京新發地市場的數據顯示,1月19日的蔬菜加權平均價為4.21元/公斤,比1月10日最高峯的5.01元/公斤明顯下降。
“菜籃子”產品價格能在短期內迴歸,説明我們採取的措施是積極有效的,而根本原因還在於田頭、圈舍、魚塘裏不缺“菜”。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冬春蔬菜整體供給能力穩中有升,近期全國平均每週蔬菜收穫產量穩定在1400萬噸左右,同比持平略增;生豬生產持續加快恢復,預計今年1-2月份生豬出欄比上年同期增長25%左右;禽肉、禽蛋、牛奶產量也有明顯增長,牛羊肉生產穩中有增。
所以,供給有保障,菜價即便漲,也是一時的、限於個別品種的,整體上不會漲到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的地步。
但“菜園子”裏有菜,並不等於“菜籃子”就萬無一失。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加上多地倡導“就地過年”,在個別地區、特定時段,由於供應受阻、消費量增大,不排除還會出現“菜籃子”產品價格短期快速上漲的可能。為此,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要求抓好疫情中高風險地區農產品供應;專門召開視頻會,部署全國“菜籃子”產品保供穩價工作。我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還要始終繃緊“菜籃子”穩產保供這根弦,切實把相關要求部署落實到位。
保供先要保生產。要在政策、土地、資金、基礎設施、生產技術、防災減災等方面加大“菜籃子”產品的生產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將“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落實到位,壓實屬地責任,強化城郊設施蔬菜生產,為“菜籃子”應急保障留一池“近水”。
保供還要暢流通。首先,路要通。保障農產品出村進城、農業生產資料下鄉進村,這不僅關乎城市民生,也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在疫情防控中絕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封了之。其次,設施要有。“從田間到餐桌”是全鏈條,哪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要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強化田頭冷庫調節農產品均衡上市的功能;同時,做好農批市場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發揮“蓄水池”的作用。
保供還需建機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降低突發因素對居民“菜籃子”的影響,建立起完善的應急機制十分重要。應急用在一時,功夫卻在日常。應急機制的快速響應,需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機制作支撐,要有穩固的產銷對接機制作保障,還要有市場監管機制作後盾。如此,方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總之,產得出、運得到,關鍵時刻供得上,我們的“菜籃子”才能拎得穩。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趙宇恆 房寧
來源:農民日報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