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為首席市場觀點專欄,就熱點話題、市場趨勢、板塊選擇等,分享AH股市深度評述。“戰略配置資本,深挖權益價值”,歡迎關注定期欄目【首席聲音】。
本欄目撰稿人:廖凌,先後擔任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策略團隊負責人,曾獲新財富、II China最佳分析師。2020年8月加入廣發資管,目前為權益策略首席。
嚴格來説,週期股的內涵和以往已有千差萬別:競爭格局穩定的週期,如機械、重卡,可以是低波動的;受益於地產竣工邏輯的後周期,可以是高成長的;印象中和週期股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子股(芯片等),也可以是強週期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大家心目中的週期股通常是傳統的,包括中上游資源品、中游投資品、金融地產等;也往往是低成長的,和“1年三倍/三年十倍”的長期優質賽道搭不上邊。行情來時,最不吝嗇的褒獎至多是“逆襲”或者“反彈”,投資者對週期股的持股耐心通常也是極低的。
11月份以來,盈利修復和復甦交易預期之下,週期股的Beta效應壓過了賽道股的Alpha。但是相比以往,傳統意義上週期股的行情似乎更難把握,眼花繚亂的產品漲價信息並不一定等價於股價的上漲。如何看待當前的週期股行情及其持續性?本期【首席聲音】,我們嘗試從買方的角度出發,回答當前市場對於週期股的幾點疑問。
Part 1
順週期≠週期;週期≠漲價
11月份以來的A股市場,估值的影響開始讓位於盈利基本面,順週期的中上游原材料、金融、可選消費等板塊顯著跑贏必選、醫藥、TMT等“賽道股”。在一個“盈利上、政策穩、利率高”的宏觀組合裏,年末風格發生一定程度的切換實為情理之中,儘管並不是“完全體”的風格切換。
順週期是否都是週期股?廣義而言,兩者意思極為接近,但不完全等價。比如可選消費中的白電、輕工家居本質上屬於地產後週期,並且因其格局不斷優化變得更加弱週期;再比如銀行,其資產質量、盈利增長略滯後於經濟週期。
週期股是否意味着漲價行情?投資者所熟知的週期股行情類似於2010年下半年的“煤飛色舞”、2017的“供改週期”,多數體現為漲價驅動。Q4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PPI上行,同樣讓人聯想到過去兩輪週期的經驗。但本輪漲價週期由更多複雜因素交織形成,既有疫苗交易的短期脈衝,也有全球流動性寬鬆的滯後效應,也有工業品補庫存的宏觀驅動。週期雖來得洶猛,但不確定性更強,價格的波動性更高。
因此,考慮到結構性因素,如果需要配置傳統週期股,也要區分大類板塊,並且尋找中觀驅動的差異。
Part 2
從地產基建週期,到出口及製造業週期
從中觀維度出發,第一個確定性的結構變化來自於增長引擎的轉變,決定了幾股週期力量的孰強孰弱。疫情仍是影響週期走向的出發點——疫苗接種、政策正常化,使得貨幣和財政更敏感的地產、基建週期力量被削弱;而全球經濟修復、國內補庫存,讓出口及製造業週期的趨勢更加綿長。
回顧疫後的國內政策,是一個典型的“穩增長”組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3.6%以上的赤字率、3.75萬億專項債、1萬億特別國債;社融增速持續衝高、貨幣政策基調偏松,即使下半年有所收緊但遠未轉向。“雙寬”的政策組合無疑更利於地產和基建修復,起到了經濟“壓艙石”的作用。
但進入2021年,疫情後的全球經濟修復、非常規政策“正常化”將是大概率事件。就週期股投資而言,需要重視不同鏈條上景氣趨勢的結構性變化:
01
信用收緊、地產融資監管,使得地產、基建週期的力量以“低斜率”弱化。
社融衝頂壓制基建投資彈性,地產“三道紅線”監管壓制開發商拿地,進而傳導至開工、投資端增長,預計2021年地產、基建面臨的逆風更多;但政策退出不會是“急剎車”,下行斜率大概率偏緩和。
02
中上游價格彈性“西風壓過東風”,全球定價的原材料漲價力度更大。
可能的原因包括海外經濟對疫苗的彈性更高、歐美寬鬆政策延續時間更長等。不同品種之間的價格彈性差異較大,波動性也會千差萬別。
03
出口鏈從“有韌性的增長”到“全球需求復甦拉動的增長”。
2020年的國內出口超預期,主要受到防疫用品、電子、機電設備等品類的支撐,體現出中國製造在疫情下的絕對比較優勢;2021年的出口仍將保持強勢,更多力量來自於全球需求共振修復的拉動。
04
PPI反彈、製造業補庫存,資本開支意願上行。
從宏觀視角來看,PPI上行、PMI新訂單-庫存增速高位,意味着製造業補庫存的動力增強;從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來看,中游投資品(剔除石化)庫存自低位反彈、在建工程/構建各類資產支付現金增速上行,可能預示着資本開支和產能週期的啓動。
Part 3
競爭格局、ROE仍然是週期選股之道
有多少週期股的愛可以重來?對於買方機構而言,配置和選股更重於宏觀判斷,週期股亦然。模稜兩可的週期判斷是超額收益的大敵,且大多數投資者並不具備精準擇時的能力;加上週期股短期波動劇烈,倘若把目光放在供需格局、競爭地位、盈利持續性等中長期驅動因素上,似乎更有可能起到穿越週期的功效。
我們通過幾個“穿越週期”的公司案例,從微觀維度觀察週期股投資之道:
公司1:某聚氨酯龍頭,強週期、ROE及業績下滑,但未來漲價預期強烈,本輪Beta表現強勢;
公司2:某地產開發龍頭,受政策週期壓制、ROE穩定、業績低波動,但20年以來股價持續疲弱;
公司3:某工程機械龍頭,龍頭地位穩固、17年後ROE穩定、業績高增長,本輪週期既有Alpha,又有Beta;
公司4:某防水材料龍頭,地產後週期、ROE及業績趨勢回升,但未來增長放緩,Q3之後滯漲。
中長期來看,競爭格局、ROE仍然是週期選股之道,穩定性Alpha的價值勝過高波動Beta。無論是強週期、地產後週期,還是週期成長,股價的“長牛”來自於基本面穿越週期的持續穩定增長,“萬變不離其宗”。對於這一類歷史上證明過自己的週期白馬龍頭,短期股價的劇烈波動反而給投資者提供逆向投資的機會。
階段性來看,週期白馬的表現可能趨於分化。
1)強週期的漲價龍頭可能受益於再通脹預期的升温,體現出更強的Beta屬性;
2)地產龍頭基本面邊際下行,但估值隱含了政策的悲觀預期,股價取決於“基本面和估值的賽跑”;
3)製造龍頭估值不算便宜,但行業景氣高、格局優化、盈利偏強,仍具配置性價比;
4)地產後週期的成長類標的可能受制於地產銷售下滑,加上估值中樞相對偏高,後續的波動性可能增強。
最後,關於2021年的A股和港股市場,市場的共識和分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大家對於順週期板塊的持續性是否存在疑問?類似的問題,留給讀者思考,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