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低小散” 佈局“高大上”
穿行在毗鄰四會市龍甫循環經濟金屬產業基地旁的118省道上,來往的運輸車比平日少了一些,基地連片的廠房均已修繕整理,靜待新的企業入駐其中。
未來,四會市政府將對龍甫循環經濟金屬產業基地及龍甫電鍍園區兩個園區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將此地建設成為龍甫鎮肇慶(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下稱“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
根據近期公示信息,今年新上市的四會富仕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四會富仕”)擬在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內投資年產200萬平方米多層高密度5G通信電路板項目,項目擬投資額為10億元。
在今年6月的四會產業招商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前身為TCL集團旗下昇華精密電路板製造中心的泰和電路科技(惠州)有限公司,也選擇將其多層線路板製造項目建設放在該產業園,建成後將年產200萬平方米雙面、多層精密線路板。
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僅僅是四會市提升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的一個縮影。作為肇慶工業集聚區之一,面對屬地企業規模偏小、用地分散的情況,四會通過集中低效存量用地再開發,盤活用地,力求讓一批有潛力的產業項目在四會安家。
低效用地再開發強化優質項目用地保障
在肇慶市2020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四會挖掘存量用地資源的措施備受關注。通過再開發低效存量用地,肇慶的招商引資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其中四會是當前進度最快的區域,截至7月已完成近八成全年任務,預計可超額完成全年任務。
挖掘存量用地的工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18年,肇慶啓動用地提升整理工作,四會即對全市工業用地生產使用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調查面積逾2萬畝,涉780多家企業廠房。今年以來,四會繼續組織各鎮(街道)、相關部門開展了摸底調查,進一步梳理可提升的產業用地。
面對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實際,四會確立了向存量土地要空間的方向,通過探索實踐“政府收回盤活、政府徵收改造、企業自主升級、企業二次開發、‘三舊’改造提質”五種辦法整理提升用地。深入學習借鑑珠三角核心區工業園區改造經驗,四會立足本地實際探索出具有特色的用地整理提升工作辦法。
通過對本地存量土地進行梳理,四會篩選出閒置土地、低效使用土地以及存在提升使用效率空間的土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破解土地“生死門”。
以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為例,目前已收購現亞洲基地廣澳、金豪、金灝、宇信、澤聯、藝高、正欣等企業約260畝用地,將用於新引進的電子信息產業項目;引導匯美、興美等企業轉型升級作為園區生活生產配套區;同時加快電鍍園區轉型升級,引進投資21億元建設四會龍甫環保科技產業項目。
四會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四會將圍繞先進裝備製造、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開展精準招商,加快引進強鏈、補鏈型項目,爭取把產業鏈條做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同時藉助四會富仕、飛南再生等龍頭企業的力量,形成一批產業鏈“鏈主”企業。四會將在積極對接國內外500強、行業100強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IPO意向企業等高端項目的同時,還會推動平台型項目落地。並且設置產業項目落地門檻,對項目每畝固定資產投資額、土地容積率、環保、項目對地方貢獻提出要求。
園區組團式發展帶動產業集聚板塊優化提升
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突出城市、產業、生態功能分區是當前四會發展的重要抓手。
在“十三五”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5年)和“一區兩城三基地”重大發展平台的基礎上,四會將加快構建城市發展核心區、先進製造業發展軸和生態發展綠色長廊的“一核一軸一廊”新發展格局。
在四會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推進的基礎上,新發展格局當中的先進製造業發展軸建設不斷加速。
此“一軸”以二廣高速為主線,將串聯起包括四會市大沙產業升級示範園、肇慶高新區四會產業園、四會市先進製造業基地、四會市精細化工工業園等主導產業園區和廣佛肇科技教育新城等重要節點,充分利用本地的區位優勢,打通內外連接,尤其重點打通便捷交通“最後一公里”,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兩小時交通圈”,形成“四會內環、肇慶連環、廣佛快環”的大通暢交通網絡。
先進製造業發展軸的建設是做大產業規模、增強發展活力、促進產城融合的重要抓手。各片區接下來將以組團式發展形式推進,如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以西、東、北三部分組團形式分期推進,組團式發展的表象是建設的延伸,內在卻是發展理念的變遷。
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處於中心城區北部,其間中小企業如眾星捧月“小而散”,作為四會接下來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產業園迫切需要通過高質量、集聚化發展,實現從“低小散”向“高大上”的轉變。作為先進製造業發展軸的重要節點,四會電子信息產業園將培育1個新的主導產業——電子信息;升級2個配套產業——金屬深加工、汽車零部件。
在此基礎上,先進製造業發展軸將輻射帶動大沙、東城、城中、龍甫、下茆、江谷、逕口等鎮(街道)產業集聚板塊優化提升。
四會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四會將在大力實施工業發展“366”工程,着力推進“三個年”活動,加快發展先進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生物製藥、金屬深加工、智能家居、數字經濟等現代產業的基礎上,促進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打造高質量現代製造業基地。
南方日報記者 李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