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展望2021 97.8%受訪青年相信自己會做得更好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展望2021 97.8%受訪青年相信自己會做得更好

60.6%受訪青年希望在2021年養成良好作息,53.0%受訪青年會加強身體鍛鍊

告別了不平凡的2020年,2021年如期而至。不少人已經開始對2021年進行美好的展望。2021年,你有什麼計劃?你相信自己的2021年會更好嗎?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12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6%的受訪青年希望在2021年能養成良好作息,53.0%的受訪青年會加強身體鍛鍊。97.8%的受訪青年相信,自己在2021年會做得更好。

60.6%受訪青年希望在2021年養成良好作息

湖北武漢的張蓉(化名)今年30歲,有一個可愛的兒子。2019年末,她曾在社交平台上許下對2020年的新年願望:“2020年即將到來,希望我的小家在新的一年裏人人加油進步,鈔票多多,身體倍兒棒。”如今轉眼已跨入2021年,張蓉對記者説,再看到一年前寫下的文字,內心感受無以言表,“2021年,唯願家人一切安好,健健康康”。

在北京從事金融行業的餘紀量(化名)介紹,他一年中大概有一半時間都在出差,有時來不及返程就直接去往下一目的地,經常半個月不回家,“朋友調侃我的房租都白交了”。餘紀量坦言,過去總覺得自己還年輕,不重視規律飲食,遇到開會晚了、飛機延誤了,就隨便湊合吃或乾脆不吃,“現在腸胃不太好,以後一定得重視起來,提高生活質量”。

因為工作忙,餘紀量一年中鮮有時間回老家看望父母,有一年,春節還沒過完就回去工作了,“覺得特別對不住父母,給他們的陪伴太少了。我希望能儘早奮鬥出一點成就,讓他們安享晚年”。

“2021年,我不要再做熬夜冠軍、拖延症患者。”河北某高校大二學生何智慧(化名)笑着説。今年,她給自己制定了多項目標,專門買了能記錄每日日程的效率手冊,打開第一頁就是“2021願望清單”,“第一,我要成為行動派,想做什麼就去執行。第二,把書架上的《絲綢之路》《三國志》兩部著作讀完,做好讀書筆記。第三,每天早睡早起,不迷戀刷劇、打遊戲,做寢室養生帶頭人”。

上海某高校教師吳婷(化名)的二寶剛滿一歲半。她坦言,二寶的到來讓她的時間一下子被佔滿了。照顧二寶、輔導大寶功課、低效率工作是她2020年的日常寫照。“去年一年,我總是手忙腳亂,在工作上更是沒什麼進展。2021年,我要學會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力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繼續學習與完成進修課程”。

“希望2021年疫情能夠早日結束。自己趁着年輕,好好工作,努力提高業務技能,讓事業更上一層樓。還要學會理財,合理消費,實現收入翻番。目前與女友發展穩定,希望能修成正果。”北京某外企職員王曉波説。

展望2021年,大家有什麼計劃?調查顯示,身體健康最受青年重視。養成良好作息、不做“熬夜黨”(60.6%)以及加強身體鍛鍊(53.0%)獲選率位列前兩位。之後還有:提高業務技能,職場更進一步(47.0%),多陪伴父母(44.9%),遠離手機,降低依賴性(43.1%),提高情緒管理能力(40.2%)。

97.8%受訪青年相信自己在2021年會做得更好

吳婷説,看着兩個孩子一天比一天大,自己有着滿滿的成就感。“我每週帶着大寶去上畫畫、書法等興趣班,感覺自己也跟着陶冶了情操。最近開始構思新論文的主題和框架,會提前把相關文獻下載下來,抽空就學習,爭取春節後正式動筆”。吳婷説,生活和工作都給了她大大的動力,“希望2021年是收穫滿滿的一年”。

“疫情剛來時,一夜之間人們都戴上了口罩。後來疫情嚴重了,小區開始封閉管理,每天只能通過電視和網絡獲取外界信息。如今,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們也研發出了自己的疫苗。”張蓉説,親身經歷過這場疫情,她比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了。“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未來,我更有信心去面對”。

“我會讓家人和朋友監督我,嚴格完成各項計劃。等到2021年結束,我希望自己已經成為更有執行力、更自律的人。我要讀完書架上的文學作品,還要多去學校圖書館,期待文化素養得到提升,成為更好的自己。”何智慧説。

大家相信自己能夠在2021年做得更好嗎?97.8%的受訪青年都有信心,其中40.7%非常相信。交互分析發現,85後信心度最高(98.6%),其次是90後(98.2%)。

張蓉的微博裏收藏着一條關於武漢抗疫紀錄片的視頻,“裏面的每一幕都是親身經歷的戰疫故事,歷歷在目,彷彿還在昨天。每次看都禁不住淚流滿面,特別有觸動。我們是這樣一個温暖有大愛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是這樣團結、有力量。毫無疑問,2021年一定會更好”。

調查中,97.2%的受訪青年相信2021年會更好,其中,48.9%的受訪青年表示非常相信。

受訪青年中,00後佔8.5%,95後佔22.8%,90後佔44.4%,85後佔24.3%。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