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雖然商業遭受疫情重創,但品牌商家依舊奮力向前。數量驚人的“首店”,積攢出驚人的“首店經濟”能量。多類別的首店在各地落地,成為挖掘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創新手段。這背後,也藴藏着中國消費的新潮流、新密碼。
多個城市發力“首店經濟”
12月12日,武漢K11在礄口區開業。不同三年前光谷的K11 Select,此次武漢K11定位高端,引入超過30個品牌的武漢或華中首店。
率先開業的武漢K11 II 館以及商業街區AVENUE 11中涵蓋了香奈兒以及Armani Boutique等奢侈品牌美妝門店,其中如歐瓏、奧倫納素等則在這裏開出了華中地區首店。在明年開業的 I 館中,依託中國首家Antonia買手店,許多設計師品牌也將在華中地區的亮相。
不難看出,武漢K11的招商工作圍繞着一個“首”字進行。事實上,“首店經濟”已經成為許多城市商業地產發展主導思維之一。根據商務部的數據,北京、上海均提出過“首店經濟”的概念,這兩座城市也擁有着國內最多的“首店”數量。
在許多新一線城市,“首店經濟”也受到重視,其中成都成績顯著。在九龍倉IFS和遠洋太古裏兩個項目推動下,巴黎世家、香奈兒等多個奢侈品牌在成都開出中西部首店,奢侈珠寶品牌Piaget則在此開設中國最大旗艦店。
“首店經濟”的繁榮使成都成為北、上之後的時尚第三城。在IFS和太古裏均成為地標性項目後,不少奢侈品牌近年紛紛在成都辦展,當地商業地產的發展氛圍和消費觀念也隨之被提升。
通俗地講,在行業裏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區域開的第一家店,就被稱作“首店”,例如全球首店、中國首店、區域首店、行業首店、體驗首店、創新首店等,或是已入駐的品牌設立創新模式的概念店等。而一個區域利用特有資源,吸引國內外品牌在區域首次開設門店,由此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形態即為“首店經濟”。
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發力,試圖撬動“首店經濟”,相繼出台鼓勵“首店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開啓首店服務“綠色通道”、助力品牌選址推廣、提供高達上百萬元的資金支持等。這些舉措,也正加速品牌首店入駐和開業的進程。
據RET睿意德數據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率先出台首店補貼政策後,共有328家首店落户北京。今年9月,北京市商務局印發《關於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2.0版),涉及北京開啓品牌首店服務“綠色通道”、助力品牌首店落地選址和推廣、提升國際品牌高端人才服務保障水平、打造全球品牌首發首秀展示平台、支持各類知名品牌首店、旗艦店落地、開展引進品牌首店首發綜合評價等六個部分十二條內容。
今年以來,福建省福州市發力“首店經濟”,鼓勵商圈引進符合自身經營定位的各類首店,為刺激消費潛力注入新動能。福州市專門出台《關於促進商業品牌首店進駐示範步行街區若干措施》,對品牌首店入駐福州給予獎勵和培育措施;福州市晉安區税務局聚焦“四力”要求,推出針對首店經濟的“陪伴式”税收服務模式,為首店經濟加碼。
今年10月,湖南省發改委、湖南省商務廳等18個部門聯合制定《關於進一步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措施》,首次明確支持長沙等地做強“首店經濟”,研究針對“首店”的專項補貼、房租貼息、低息貸款等優惠措施。
2019年,不少城市都總結了一份首店品牌入駐成績單。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開出首店986家,北京開出首店878家,成都則開出首店473家。以表現突出的上海來説,相當於平均每天有2.7家首店推出。據中商數據統計,2019年上海開出的首店中,全球首店及亞洲首店、全國首店及大陸首店佔比合計24%,相當於約每4家首店中,就有一家是首次與境內消費者見面。
2020年雖然商業遭受疫情重創,但品牌商家依舊奮力向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新開全國首店106家,遍佈14座城市,其中,多家為品牌全球首店、品牌首家線下門店、品牌新概念店等。
“首店“為何受熱捧
近年來線上銷售火爆,為何線下首店仍然爭相推出?
其實,當下的“首店經濟“風靡,表面是一種消費熱點現象,深層次則孕育着某種意義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
兩年前,中商數據首次在國內開展“首店品牌”研究,隨後,他們發現“首店經濟”逐步成為城市商業發展的關鍵詞。中商數據副總裁李靜雅分析,“首店經濟”興起的一大背景,是消費在國民經濟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拉動內需和消費升級成為宏觀經濟熱點。
同時,“首店經濟”模式作為境外消費迴流的“促進因子”,成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重要一環。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吳垠認為,引入首店經濟模式,是對“把消費作為關鍵創新節點”這個問題展開的探索,也是凸顯中國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地位的創新舉措。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其中提到,因地制宜,創造條件,吸引知名品牌開設首店、首發新品,帶動擴大消費,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首店經濟可以提供新產品、新業態,刺激居民消費,引導境外消費迴流,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作為一種實體經濟模式,首店的佈局也與城市更新相互促進。城市更新過程中,對舊商業區的更新改造,能夠挖掘城市人文價值,並實現消費規模的擴建。
除了可以吸引國際知名品牌,促進其本土化進程外,首店經濟也將利好於國內品牌的轉型升級。據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從全國首店品牌的國籍屬地看,中國本土品牌佔比56%,共54家品牌,國外品牌佔比44%,合計42家品牌。
“首店經濟的打造,不僅有力推動了城市居民的消費升級,也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商業研究所所長、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表示,“首店”的加入,既能為商場增加客流、人氣,也有助於城市擴大就業、人才引進以及增加税收。
為了將首店效應發揮到極致,品牌們也都各出奇招。比如一些商家在開設“首店”的同時,會根據地域特色“量體裁衣”,植入地域鮮明的文化符號。
比如,北京王府井百貨引進的首家樂高品牌,以故宮為靈感創作了巨型屋檐。據瞭解,這個巨型屋檐由眾多樂高工程師在國外用10850個小時才拼搭完成,用掉了220萬塊樂高積木,處處散發着中國傳統的文化韻味。
根據地方特色做改變,不僅實現了品牌的差異化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區域的消費力、創新力和影響力。
除了品牌商家積極造勢外,商場和城市也越來越意識到,“首店”的入駐意味着品牌對選址、消費力和運營力的認可。這些商場和城市也主動加入營銷,佐證自身價值。
從目前來看,一線城市通過對創新品牌和創新業態的政策扶持,已經搶佔了先機,更多的城市正在以更富吸引力的舉措加速追趕、梯次跟進。賴陽表示,我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將為“首店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
“首店經濟”仍需不斷創新
“首店經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一些挑戰。當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消費潮流面臨轉向,運營方式出現水土不服時,如何將短期“爆紅”轉化成持久“長紅”,仍需要企業、城市和消費者共同求解。
面對機遇和挑戰,賴陽表示,各類品牌要多參考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強經營。注重產品形象,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更獨特的體驗。同時,也要積極融入市場、對接市場需求、不斷探索創新。
不難看出,在講究個性消費、創意消費的當下,“首店”可謂自帶流量,為線下消費帶來客流、人氣的同時,知名品牌的引進也成為眾多同質品牌戰略佈局的風向標。對消費者來説,“首店”的直觀感受是商品品質、購物便利與創新的體驗。
已經有不少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90後和00後們開始追逐那些小眾而具備特色的個性消費。也就是説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品牌消費已經開始逐漸邊緣化,越來越多的定製服務、個性消費和體驗、創意消費未來的市場會越來越大,而這種趨勢會進一步的影響所有的消費品和服務類行業。
同時,“首店”不僅要帶來流量,而且要可持續。有些首店就是百年老店,並不以貨品出奇制勝,而是靠代代相傳的口碑引領消費流量;而有些首店則必須以新奇制勝,例如上海最近引進的安娜蘇運動全球首店、米其林三星餐廳DA VITTORIO亞洲首店、Pronovias亞洲首家旗艦店,就是全面提升顧客感官體驗的創新店,但這種創新要不斷為之,才能維持首店的排面,否則很容易曇花一現。
當下“首店經濟”風靡中國,不斷上演排隊數小時的火爆場面,表面是一種消費熱點現象,深層次則孕育着某種意義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並將以全新的經濟模式、商業業態和高質量消費助推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