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老幾”“公司做不到”!上市公司與券商研報“槓上了”](http://p1.nanmuxuan.com/images/d6/bce5abcdc365d620.jpg)
今年以來,券商研報與上市公司“相愛相殺”的橋段,已多次上演。比較常見的戲碼是,券商高高立起看好“Flag”,隨後上市公司股價一路下跌“打臉”。
上市公司公開“怒懟”券商研報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此外,還有一種戲劇性較足的場面,即券商與上市公司“互懟”。
前有半導體分析師“怒懟”技術大拿“你算老幾”,後有A股董秘飆起“苦情”戲碼“公司做不到”,券商分析師與上市公司“相愛相殺”的橋段,伴隨着資本市場的風譎雲詭而源源不絕上演。
8月25日,陷入“公司做不到”風波C位的上市公司巨星科技,股價收盤報34.34元/股,下跌0.41%。公司昨日大漲超8%,今日開盤便下跌近3%。
此前,在巨星科技披露半年報之後,某中信建投分析師在微信朋友圈中發佈研報鏈接,力推該公司。但慘遭該上市公司董秘“打臉”,認為太激進,直言“公司做不到”。
大漲8%後股價出現回調
8月25日,陷入“臣妾做不到”風波C位的上市公司巨星科技,股價收盤報34.34元/股,下跌0.41%。公司昨日大漲超8%,今日開盤便下跌近3%,午後跌勢有所趨緩。
![“你算老幾”“公司做不到”!上市公司與券商研報“槓上了”](http://p1.nanmuxuan.com/images/04/4ab7c59df3aa48f9.jpg)
“起起伏伏”異動的背後,一張網傳截圖引發市場熱議。
![“你算老幾”“公司做不到”!上市公司與券商研報“槓上了”](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0/7905f59de53c3296.jpg)
近日,在巨星科技披露半年報之後,某中信建投分析師在微信朋友圈中發佈研報鏈接,表示持續推薦巨星科技,認為該公司業績表現優秀。但慘遭該上市公司董秘“打臉”,認為太激進,直言“公司做不到”。
資料顯示,巨星科技是一家來自杭州的上市公司,專門從事手動工具、激光產品、智能工具、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是目前國內手工具行業的龍頭企業。
8月23日晚間,巨星科技披露2021年半年報財務數據,上半年實現營收44.5億元,同比增長16.44%;實現淨利7.28億元,同比增長15.26%。
8月24日,中信建投某行業分析師對公司發佈一篇業績點評研報,名為《巨星科技(002444):自有品牌、動力工具和跨境電商三個維度均表現出色》,預計公司2021-2023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6.98億元、21.64億元、26.69億元,同比增長25.74%、27.45%、23.34%,對應21.37倍、16.77倍、13.6倍PE,維持“買入”評級。
巨星科技今年以來的漲幅達10.38%,自2020年以來公司股價漲幅更是近300%。
截至目前,相關研報已經被刪除。對於此次風波,網友、段子手紛紛調侃:
“閉嘴,你的潛力你不自知。”“我是券商,所有上市公司都要俯首稱臣,我説你行你就行,説你不行你就是不行。”“客觀説,機械行業研究員能活到今天也不容易。”
Choice數據顯示,8月24日,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4家券商發佈業績預測。
在巨星科技收到的2021年、2022年、2023年在業績預測中,中信建投分析師團隊給出的最高。據中信建投預計,2023年巨星科技的業績將達26.69億元,分別比華泰證券、國泰君安的預測高出了17%、18.2%。
![“你算老幾”“公司做不到”!上市公司與券商研報“槓上了”](http://p1.nanmuxuan.com/images/4e/9392dba0b65d2ada.jpg)
中信建投此次給出的巨星科技未來三年業績複合增速,將達到25%左右。這對一家剛經歷過2020年業績高增長、勢頭已現疲態的傳統行業企業來説,多重因素加身,不可謂不“壓力山大”。
“互懟”橋段紛紛上演
今年以來,券商研報與上市公司“相愛相殺”的橋段,已多次上演。
比較常見的戲碼是,券商高高立起看好“Flag”,隨後上市公司股價一路下跌“打臉”。
2月10日,茅台價格突破2600元,中信證券高喊:上調貴州茅台目標價至3000元。使用的標題充滿文采:“三萬億從頭越,長坡厚雪春風來。”
哪知市場並未買賬。此後,茅台股價持續下跌,在中信證券4次目標價3000元、維持“買入”評級欲“力挽狂瀾”之下,頹勢並未止住。自2月10日以來,其股價已下跌45%。
![“你算老幾”“公司做不到”!上市公司與券商研報“槓上了”](http://p1.nanmuxuan.com/images/0c/86559c44a6aee41b.jpg)
再比如,近日國信證券發佈一篇研報,名為《寧德時代系列之二――儲能篇:第二“增長曲線”的終局探討》,預計儲能業務將成為寧德第二條“增長曲線”。亮點在於,國信證券的預測火力足足開到了40年之後:預測寧德時代儲能業務到2060年的營收中樞約為1714億元。
而自該篇研報發佈之後,寧德時代的股價一度下跌近20%。
上市公司公開“怒懟”券商研報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6月,彼時獲三連板的上海貝嶺在回覆監管函中公開回應稱,券商研報的預測“未經公司確認”。
無獨有偶。當月,創業板次新股深圳瑞捷因股票交易波動異常收到監管函,該公司回應表示,“部分研究報告對公司業績預測僅代表分析師個人觀點,敬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風險。”
此外,還有一種戲劇性較足的場面,即券商與上市公司“互懟”。
8月初,在討論ArF光刻膠前景時,方正證券電子首席陳杭與中芯國際光刻膠負責人楊曉松產生觀點分歧,遂“怒懟”楊曉松:“你算老幾?”
對此,楊曉松僅表示“你知道的太少了”,“去問問國內所有做光刻的,我敢不敢這麼説”。
券商研究需迴歸本源
作為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徑,券商研究所及分析師重責在肩,研報更是不能只有“顏值”,更要有“研值”。
實際上,針對券業研報譁眾取寵、誇大事實等亂象,監管部門早已重拳出擊。
2020年5月底,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發佈證券研究報告執業規範(修訂稿)》《證券分析師執業行為準則(修訂稿)》兩份行業自律規則,分別對分析師研報質量、新媒體管理、外聘專家、廉潔從業、考評獨立性、保密制度及適用規範等七大方面做出修訂。
時代商學院研究員孫一鳴認為,目前機構客户的研究服務競爭過度激烈,分析師受各方需求干擾,研報質量確實存在下滑。但研報“翻車”現象的發生引起市場熱議,會大大影響券商研報的專業性和公信力。
從監管角度看,券商研究亟需迴歸本源,把質量控制和合規審查機制落實到位,採用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邏輯,並基於合理的數據基礎和事實依據,審慎提出研究結論,以確保所發佈的研究報告符合“合規、客觀、專業、審慎”的底線要求。
記者:王媛媛
編輯:陳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