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氣候問題將重塑全球秩序

參考消息網4月19日報道美國《時代》週刊4月26日(提前出版)一期發表題為《氣候問題將重塑全球秩序》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在擔任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長的第三天,馬西婭·富奇給白宮打了電話。她接管了一個要處理一系列危機的部門。這些危機包括,由於缺乏廉價住房,數十萬人無家可歸,數百萬人陷入經濟困頓。她與喬·拜登的氣候團隊取得聯繫。富奇和拜登的國家氣候顧問吉娜·麥卡錫討論瞭如何同時解決氣候變化和廉價住房短缺的問題。三週後,政府宣佈了提供100多萬套節能住房的計劃。麥卡錫説:“實際上,每個部門的人都在敲我們的門,想知道他們如何才能參與到充滿希望的未來中。”

開啓政策新時代

麥卡錫被拜登任命領導新成立的白宮國內氣候政策辦公室。麥卡錫和她的辦公室沒有向少數幾個專注於環境的機構尋求幫助制定氣候政策,而是致力於將氣候因素融入政府的每一項工作中。她領導的特別工作組包括從評估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威脅的國防部長,到努力遏制氣候變化對金融體系構成風險的財政部長。

麥卡錫的副手阿里·扎伊迪説:“如果我們規劃出與住房政策、種族正義、公共衞生的交叉點,我們就能應對氣候挑戰的廣度和機遇。”

幾十年來,氣候變化影響一切的觀點變得越來越普遍。小島國家的領導人懇求世界其他國家注意氣候變化如何從醫療到教育等領域毀掉他們的生活。社會科學家分析了這些數據,闡明氣候變化將如何在整個社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移民潮、生產率下降和犯罪率激增。

現在,在令人震驚的科學理解、日益激烈的公眾憤怒和一場致命疫情的刺激下,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公民社會領導人終於意識到一個簡單的想法:氣候決定一切。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因其對改善氣候變化的努力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他説:“現在世界正在跨越人們期待已久的氣候問題政治轉折點,我們看到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災難迫在眉睫

未來幾年,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改變將出現在社會的每個角落。這是會帶來一個更具適應力的世界,還是會加劇我們社會中最糟糕的因素,取決於我們是適應它還是跌跌撞撞地走下去。

幾十年來,科學家、活動家和經濟學家一直對不考慮後果的增長髮出警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在上世紀60年代警告稱:“必須牢記增長數量與質量、增長成本與回報之間的區別。”2006年,由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領導的一個小組發佈的突破性報告《斯特恩報告》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20%。

過去三年,情況開始改變,起初是緩慢的,後來是突然的。2018年,聯合國發佈的一份里程碑式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報告警告稱,如果世界不加快轉向低碳經濟,災難將迫在眉睫。

當新冠肺炎來襲時,隨着醫院病牀人滿為患,氣候話題最初退居次要地位。但人們在疫情中也逐漸意識到科學和世界的相互關聯,對氣候的關注似乎比以前增加。在美國大選之前,民調顯示,美國選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氣候變化,隨着疫情摧毀了經濟,世界各地的領導人承諾要在考慮到氣候變化的情況下進行重建。“人們突然在反思: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希姆·施泰納説,“氣候變化突然變成了綠色復甦的載體。”

21世紀增長故事

就在幾年前,政治領導人將他們國家的經濟未來押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上是不可想象的。斯特恩説:“在氣候問題上採取行動不僅關係到我們未來的生活和生計。氣候行動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這是21世紀的增長故事。”

毫無疑問,最明顯的轉變發生在美國,一位否認氣候變化的總統被一位將氣候變化作為經濟政策組織原則的總統取代。拜登政府提出的2.2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一攬子計劃,旨在讓美國走出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該計劃要求提供1740億美元來“贏得”電動汽車市場,350億美元用於與氣候相關的研發,1000億美元用於推動電網清潔能源。即使是看似與氣候無關的方面——道路和橋樑、住房和寬帶——也有氣候視角。

在歐盟,高級官員講述了他們在為達成巴黎協定的2015年氣候談判做準備時,意識到有必要將氣候變化作為一個發展框架。負責這一進程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什·謝夫喬維奇説:“這從最高政府層級向下滲透到所有其他部門、社會和行業利益相關者。”

五年後,新冠肺炎疫情給了歐盟一個絕佳機會,來加速重塑其以氣候為核心的經濟議程——謝夫喬維奇稱之為“21世紀新經濟”。歐盟委員會制定了疫情救助計劃,旨在從零排放列車到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能源產能的方方面面投資數千億歐元。但它的真正目標比任何項目都更雄心勃勃。丹麥外交大臣耶珀·科弗德説:“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成功地改造所有部門。我稱之為氣候聯盟。”

“這是氣候問題”

只有當整個世界都在行動時,一個國家的減排努力才是有意義的。因此,隨着各國在自己的經濟規劃中優先考慮氣候變化,確保其他國家效仿的壓力就越來越大。

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和氣候變化交織在一起,有望塑造全球政治和社會。“這將是主導一切的話題,”曾在克林頓和奧巴馬政府長期任職的約翰·波德斯塔説,“至少在未來30年內,氣候變化對自然界造成的影響將是政治對話和我們作為一個社會如何組織起來的核心問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經濟增長的追求推動了政治。在西方國家,公民將他們的銀行賬户視為生活質量的代表,在繁榮時期獎勵政客,在困難時期投票罷免他們。克林頓總統的政治顧問詹姆斯·卡維爾在1992年大選前用一句話講清楚了這個道理:“這是經濟問題,笨蛋。”毫無疑問,人們將繼續優先考慮自己的就業、投資和退休。但隨着氣候變化對經濟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可能很快就會説,“這是氣候問題,笨蛋”。

地球總是會贏

稍微關注一下,你可能也會注意到氣候問題滲入你的世界的跡象。也許是由於旨在減少交通排放的法規推動,新車的耗油量變小了。或者可能是美國某些地方洪水保險的費用飆升,以應對洪水風險的增加。如果你住在城市裏,市中心可能已經出現了自行車道。這份清單還在繼續,而且註定會越來越長。

許多反對氣候政策的人無疑會對氣候應該在我們經濟和社會的所有方面得到解決的觀點提出異議。多年來,這種排斥態度植根於對氣候科學的否認。但近年來,隨着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理解日益加深,這一立場越來越站不住腳。例如,201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為北冰洋將開通新貿易路線歡欣鼓舞。他説:“這是美國挺身成為一個北極國家的時刻。”並將該地區描述為“一個全球實力和競爭的競技場”。

在這樣的願景中,氣候變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不得不參與一場適者生存的博弈。這場博弈不僅會讓各國相互競爭,還會讓人類與地球對抗。每一次都是地球贏。只有認識到氣候將如何滲透到一切事物中,我們才能將天平向更好的方向傾斜。

美媒文章:氣候問題將重塑全球秩序

美國《時代》週刊4月26日(提前出版)一期封面

來源:參考消息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61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文章:氣候問題將重塑全球秩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