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資本市場有點熱鬧。
資本江湖上流傳着百度、攜程、京東、網易、百度等等都在籌劃赴港二次上市,京東據説5月份就開始新股認購申請,最快6月上市。雖然這些公司大多保持緘默,但資本市場的風向已然有了變化。
這並非中概股第一次出現迴歸潮,早在2015年包括搜狐、完美世界、奇虎360、噹噹等在內的三十多家互聯網公司也曾紛紛迴歸A股。在多位投資人看來,此輪迴歸潮不同於2015年私有化退市路徑,更多是市值較大的中概股選擇赴港進行二次上市,以獲取更多元的融資渠道。
下一程的起點
從內部環境看,港股市場會是中概股二次IPO的首選地。一方面,香港和內地聯繫更緊密,投資者熟悉經商環境,更容易評估風險;另一方面,港交所自2018年修改上市規則後,為同股不同權公司開便利之門,對大部分新經濟公司來説都是絕對的利好;此外,科創板的推進、A股的註冊制改革等也使得內地市場和香港市場進一步接軌,國內投資環境也進一步趨於成熟,中概股未來回歸內地上市也是可以期待的。
去年11月,阿里巴巴通過發行5億股新股,以及7500萬股超額認購權,按照176港元的定價在香港通過IPO集資1012億港元,為2019年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阿里巴巴也成為首個同時在美股和港股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今天香港的上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絕對不是我們的終點,是我們下一程的起點。”去年11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在公司登陸港交所後表示。
對於在香港上市之後阿里戰略佈局和業務發展的變化,“香港是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也是中國和世界連接的窗口和樞紐,如何通過香港進一步做好我們的全球化,這是我們的一個既定想法,是我們的長期戰略。”張勇表示,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雲計算是阿里既定的三大戰略,將非常堅定地執行戰略,向在全球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和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這樣的遠期戰略目標去挺進。“我想這次上市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里程碑,也是一個助推器。”
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首次謀求整體上市時,香港便是首選地,但因合夥人治理機制與港交所制度的隔閡遺憾錯過。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阿里巴巴就承諾,“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回來”。2018年4月,香港市場迎來近25年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同股不同權”不再成為上市阻礙,內地互聯網企業的赴港上市潮由此開啓。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認購環節火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是阿里巴巴的消費者、用户,參與到阿里數字生態當中,更能夠形成共鳴。張勇認為:“香港市場就是中國市場,更理解阿里巴巴、更瞭解阿里巴巴。更重要的還是大家看好中國新經濟的未來,看好中國數字經濟的未來,看好中國的未來,我想這也是通過這次上市,能夠看到中國的潛力、中國的力量,也是大家對於中國的信心。”
“在這次上市過程當中,我們感受到了非常巨大的支持、非常巨大的期待,我們非常開心能夠回到香港,能夠參與到香港的建設,也共同去探索未來。”張勇表示,這幾年阿里自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個電商為主的公司,走向了一個數字經濟體,這也帶來了更多多樣化,也是更廣泛的生態,也跟社會方方面面有更多的連接。
外部環境變化
阿里巴巴的二次上市無疑為中概股迴歸起到了很強的示範作用。2019年11月阿里巴巴以增發H股的形式在香港二次上市,目前阿里巴巴股價逼近200港元,較發行價176港元上漲了13.5%。“雖然阿里巴巴在香港只發行了2%左右的股份,但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交易量已經佔到其全球交易量的百分之十幾,活躍程度非常之高。”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在近期投資界一場直播中表示。
此外,中概股再現迴歸潮與瑞幸造假事件不無關係。青桐資本董事總經理方潔告訴第一財經,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內外環境變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從外部環境來看,美股市場環境對中概股而言日益惡化,以瑞幸咖啡為起點,正掀起對中概股的新一輪“做空潮”,多家互聯網巨頭公司都陷入此輪“圍剿”,即便能挺過這輪,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會面臨非常嚴格的監管體系的審查和管控,信任風險極高。
鮑海潔認為,除了跨境監管風險之外,新冠疫情讓企業開始從宏觀層面考慮如何重置自己的業務,通過更多元的融資渠道來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而香港市場可以同時連接境內和全球的投資者,有足夠的流動性,此外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為主,估值與國際接軌。
“中概股赴港二次IPO的主要優勢是離國內的‘錢’更近。”方潔指出。首先,從投資便利性角度而言,更瞭解紅籌股的中國資本可以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等手段,直接投資紅籌股。其次,從“錢”的角度,香港的“北向資金”中其實有一定比例來自中國內地資金。無論空間距離還是文化,香港距離內地更近,資金更容易理解“紅籌股”公司。同時,A股正在逐步開放中概股迴歸的大門,先去港股二次IPO,可以為優質中概股未來在國內A股市場IPO做鋪墊。
新經濟公司何去何從?
雖然信任危機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加速了中概股迴歸,但並非所有的企業都適合轉換資本市場,未上市的新經濟公司更需要結合自身需求和企業實際發展情況來選擇去哪裏敲鐘。
方潔告訴第一財經,二次IPO也存在一定的挑戰,例如香港和美國的股價基本聯動,同步在兩個市場上市的公司,股價會互相影響,要兼顧到不同市場股東的利益。此外上市路徑越來越多,並不一定意味着能有很好的估值,反之可能意味着上市之後也不怎麼值錢。
“每家企業還需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考慮行業情況、潛在投資者、市盈率倍數、流動性等因素,來確定最終的上市地點,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選擇。”方潔強調。
在上市地點選擇上,鮑海潔認為對於已經上市的優秀中概股來説,雙重、多地上市或許更加可行,但對於小盤中概股而言可能並不適用,因為退市和私有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操作流程中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雙重上市意味着監管成本也在成倍增加。
不可忽略的是,相較於十年前,中國的創業環境和創新模式也在發生變化,企業應當重估市場變化,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指出,十年前中國80%的項目為消費互聯網,如今近70%為to B產業互聯網項目,中國的企業服務項目與美國的通用企業服務不同,因此去美國上市想要説服投資人並不容易。其次在中美關係下,掌握核心底層技術的創業公司去美國上市會更難,而國內科創板、創業板則非常適合toB企業。
受一系列事件影響,創世夥伴資本所投資的一家公司原本計劃去美國上市,如今開始考慮回到內地或香港上市。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煒認為,美國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為主,如果公司已經上市一段時間,歷史上比較透明,而且和投資人之間建立了很深的互信關係,外部環境對於企業的影響不大。但對於小盤股和未來準備上市的公司而言,機構對於中國資產的投資可能會壓縮,上市溝通成本也在增加。他建議赴美IPO的企業首先要保證良好的業績,把基本面做紮實。其次是要選擇可值得信任的CFO,管理層與投資人之間應保持深度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