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裏,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法國現代小説之父巴爾扎克在他的文章裏説過的話。除此之外在海外無數文學和影視中對於咖啡場景化的描述中,也不難看出咖啡對於西方人的重要性。
甚至在公共衞生危機期間,咖啡也率先成為了反映人們恐慌的代表物。在紐約期貨市場,5月份交割的基準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在過去一個月上漲了15%,週四的交易價格約為每磅1.20美元。
與咖啡在海外市場約等於“生活必需品”的地位不同,近年來,在國內的飲品消費中,咖啡屢屢碰壁,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而空白的港股市場何時又能誕生新的咖啡巨頭呢?
競爭白熱化,國內咖啡市場道阻且長
年初的疫情限制了出行和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給國內眾多行業帶來了迎頭痛擊。而上半年消費市場最大的行業熱點莫過於咖啡了,先是瑞幸咖啡被爆出財務造假,繼而COSTA關了10%門店,最近連咖啡也宣佈大規模閉店專攻零售模式。
在海外市場倍受熱捧的咖啡在國內也嚐到了坐冷板凳的滋味。這一方面可能是,國內咖啡店的運營模式導致門店成本和人工成本過高。現階段國內市場咖啡還是比較受中高端白領的喜愛,所以選址常定在一二線城市的繁華商圈,同時由於國內看中咖啡自帶的場景化體驗,從而店鋪設計以及環境維護佔據着咖啡店大部分的成本預算。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國內飲品賽道過於擁擠了。除了老牌的星巴克、瑞幸等品牌之外,三頓半、Nowwa等新式咖啡依託線上渠道搶佔了部分消費受眾,可口可樂、農夫山泉、伊利等其他飲品行業的頭部企業依託於自己的渠道優勢和口碑對於咖啡市場同樣虎視眈眈。
除此之外,就連目前更符合人們消費習慣的奶茶等新型茶飲也在搶佔咖啡市場。根據《2019新式茶飲消費白皮書》數據,2020年中國新式茶飲潛在市場規模為500億元左右。2019年,中國市場佔據了中國現製茶飲市場的57%,咖啡市場佔據了35%,其他鮮榨果汁、鮮奶酸奶等市場佔據了8%。
在大多數人還未養成咖啡習慣的今天,據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一線城市奶茶店日均銷量在100杯左右,二線城市日銷量在60杯左右,其他三四五線城市日銷量在40杯左右。但現在兩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喜茶、蜜雪冰城都開始陸續推出咖啡飲品,在這樣一個新品迭出、競爭激烈的時代,國內咖啡市場想要再有新品牌出頭確實也難以在短期內實現。
但在咖啡行業關店量激增下,仍有更多的新品牌入駐,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超14萬家企業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的名稱或經營範圍與咖啡有關。這個市場究竟憑藉什麼吸引人們前赴後繼?
資本紛紛下場,是迴光返照還是行業躍遷
其實創業者的資金並不是從天而降的,在決定發力咖啡市場時同樣經過了對市場的考察。數據顯示中國咖啡市場正在迅速增長。中國咖啡市場的零售銷售收入由2014年的人民幣223億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幣68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5.3%。
儘管增長迅速,但與美國及韓國相比,中國咖啡市場的滲透率仍然嚴重不足。於2019年,中國每年人均僅消耗7.2杯咖啡,而美國及韓國則分別消耗390.7杯及353.0杯。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咖啡市場長期的增長潛力還是比較可觀的。
除外部環境外,就咖啡自身而言,較高的毛利率也具有極高的吸引力。數據顯示,咖啡產品的毛利率水平普遍在50%-70%左右,其中,即飲咖啡的毛利率水平最高,為70%-80%;而毛利率最低的速溶咖啡,也可以達到30%-50%。
雖然國內咖啡市場一片狼藉,卻也有星巴克這個成功的珠玉在前。即使受疫情影響,但目前中國99%的門店已經開始正常經營,有90%左右的門店已經恢復疫情前的營業時間。除此之外,在B站、抖音、小紅書星巴克頻頻出圈,開通專星送外送服務,在上海開全球旗艦店,推出咖啡與酒吧融合的酒坊。
以“賭徒心理”來看,進入這個市場無非都抱有,我為什麼不可能成為下一個星巴克的心態,在這樣的利好因素影響下,資本巨頭紛紛下場。此前可口可樂就已經從英國Whitbread PlC手中花39億英鎊全資收購全球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COSTA;雀巢也不甘落後,以5億美元成為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的最大股東;而就在今年加拿大國民品牌Tim Hortons中國獲得了騰訊的投資。
再加上,國內人均消費收入逐漸提升,Z時代崛起,未來的消費取向現在也無法斷定。但從消費數據來看,受星巴克長期的薰陶以及瑞幸短時間內的衝擊,人們對於咖啡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
3月份最新的數據顯示,有64.9%的消費者表示每週都會飲用咖啡,其中每週喝3-5次或者更多次的人羣佔了38.6%。目前,商務白領以及學生羣體是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港股市場何時出現可以匹敵星巴克的咖啡老大呢?
千億江湖各顯神通,誰能衝刺“港股咖啡第一股”?
由於上半年部分咖啡品牌遇到瓶頸,其實已經有一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尋求突破了。首先,是疫情催熟了線上咖啡市場。
比如,主打外賣場景的大眾精品咖啡Nowwa已經成為美團點評KA連鎖和阿里本地生活KA連鎖,每個月營收達到數百萬,其中線上外賣渠道佔了75%。而主打精品速溶咖啡的三頓半,藉助電商渠道,2019年,三頓半僅雙十一收入,就已超過2018年全年收入,並超過老牌咖啡雀巢,躍居天貓雙十一咖啡類目榜首。
並且由於新型茶飲和咖啡的高度重合,彼此賦能的情況不在少數。除了喜茶、CoCo、蜜雪冰城還有奈雪,在投入奶茶賽道的同時不忘發力咖啡市場,甚至與咖啡相去甚遠的同仁堂也開始賣起了養生咖啡。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品牌試圖彎道超車。就以最近宣佈“復出”的連咖啡為例,其在微信公眾號中表示,和中石化易捷聯手的“易捷咖啡”仍將繼續,加油站咖啡將是連咖啡的另一個產品,立足於加油站,服務對象主要是司機,雖然消費者買不買賬暫時還未可知,但是連咖啡確實還是走出了差異化的第一步。
從近期的數據來看,不僅有部分咖啡品牌已經獲得多輪融資,有的甚至距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精品咖啡品牌三頓半已於今年完成過億元B輪融資;隅田川在8月份,宣佈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主打便攜精品速溶咖啡產品的品牌永璞咖啡則在今年6月初完成千萬級首輪融資;而Nowwa也曾獲得天使輪及Pre-A輪融資。
並且早有消息稱,喜茶和奈雪的茶將於2021年底前在香港上市,目前正在籌備階段,保薦及承銷團隊尚未確定,預計募資額各達4~5億美元。喜茶去年底就在計劃赴港上市,奈雪的茶原計劃赴美上市,受瑞幸咖啡事件影響,如今轉戰香港。
咖啡品牌在運營模式上尋求突破的同時,其實港股市場一直以來對於吃喝這類硬需求板塊比較看好。由於食品飲料公司具有的想象力並不高,從融資、定價、流動性等角度考慮,餐飲公司都更願意赴港上市。
隨着瑞幸在美股市場引發的中概股危機,導致美股對於國內咖啡股甚至是飲品股信心下降,港股似乎會成為未來咖啡股更好的選擇,在不斷更迭換代下,互聯網咖啡模式能否走通,又是否會出現“港股星巴克”來寫出中國咖啡自己的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