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

  近日,“美國要求企業撤離在華工廠,美國政府承擔100%的搬遷費用”的消息在網絡惡意傳播,引發了一些人對疫情發生以來“外資撤離中國”的擔憂。但事實上,只要細究這則消息就會發現,由此產生“外資將撤離中國”的過分憂慮大可不必。這條在許多自媒體口中言之鑿鑿的新聞,實際上是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庫德羅在一檔節目中個人看法的誇大。庫德羅的原話並不是板上釘釘的美國政策,只是他個人對“如何減少美國製造業對中國依賴”的建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庫德羅僅代表了一些“中美脱鈎論”支持者的意見和傾向,不構成美國企業的普遍認識,距離成為普遍性的企業決策更是相去甚遠

  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就撰文指出,讓美國企業搬遷,可不是“將各種設備和辦公傢俱打包裝箱,運到太平洋另一頭”那麼簡單。這意味着,依靠中國低成本獲得的利潤,都將在他們轉移生產時被消耗掉,為此還要多花費上數百萬美元。

  毋庸置疑,此次疫情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是過去幾十年深度全球化時期,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全新挑戰。在這一外生變量的驟然衝擊之下,全球供應鏈短期內受到沉重打擊,一些國家在第一時間應對無措,繃緊供應鏈神經是自然反應;由此產生對產業鏈移出中國的焦慮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疫情能改變數十年來形成的全球供應鏈的基本格局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規律會發生改變嗎?多數主要經濟體會拋開自身受益多年的國際經貿合作體系而另起爐灶嗎?

  王軍提醒,尤其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各國企業是否撤出中國是需要全面衡量利益後才能做出的決定,不僅要考慮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還要考慮中長期國家間關係及市場變化等因素,是非常複雜的決策。政府可能會進行引導,但不會替代也不可能替代企業進行決策。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疫情影響發生根本性改變。

  其一,中國有極具競爭優勢的綜合生產成本。除資源稟賦外,中國的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都在推動綜合成本下降。供應鏈要想大規模、長時間從中國向外遷移,缺乏足夠動力。

  其二,中國有絕無僅有的完備供應體系。在一國內部即可完成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等商業化的全部流程,這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少數產業的供應鏈外遷可能會發生,而整體供應鏈調整則耗時長、難度大、成本高,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承接之地。

  其三,中國有超大體量的國內市場及巨大的消費升級潛力。近些年,中國市場對跨國企業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跨國企業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模式不斷得以強化。

  其四,中國有日益引人注目的研發和創新能力。中國的人口紅利在逐步消失,但工程師紅利才剛剛開始釋放。即使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的中高端高技術勞動人口依然增長較快,年均超800萬的高校畢業生規模足以傲視全球,研發能力正日益提升。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已有效控制住國內疫情,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中國相較之下成為世界上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地區,成為現階段世界製造業的避風港,這更加驗證了中國的治理能力,讓更多投資者認識到把產業鏈佈局在中國實際上更為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要堅持擴大改革開放,加速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對全球產業鏈和高水平外資的吸引力,構築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更加顯著的優勢。

( 作者:欒雨石   編輯:王晨曦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9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外網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