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消費與週期,是三個最重要的投資品種,而科技與消費,則是最容易被抱團的兩大品種。縱觀A股歷史,除了熊市A浪與C浪泥沙俱下外,其他時間,要麼是消費抱團,要麼是科技抱團。
去年因為毛衣戰,市場選擇了科技與芯片;今年因為疫情,市場選擇了消費與醫藥。
去年,大多人錯過了芯片抱團,韋爾股份、聞泰科技 ;今年,大多人錯過了醫藥抱團,英科醫療。
為什麼會有抱團?什麼品種最容易被抱團?
其實,抱團是一種市場的自發行為,它不僅僅是機構投資者的選擇,也是散户的選擇,換句話説,抱團是市場的共同選擇,它選擇的是:市場的最大公約數,即最有可能上漲的那個大類資產板塊,也就是阻力最小的品種。
那麼,什麼品種的阻力最小?那就是確定性最強與業績預期最好的大類資產板塊。不僅需要未來一年左右,基本面預期能夠持續向上,還必須能夠容納大資金,板塊容量至少數千億。
去年毛衣戰後,阻力最小的品種是芯片;今年疫情之後,阻力最小的品種是醫藥,它們都是市場的最大公約數。
去年科技與芯片的抱團,持續了一年左右;今年消費與醫藥的抱團,也可能會持續一年左右。
A股歷史上,每次抱團的散夥,要麼是自己的基本面預期出現問題了,要麼是有一個確定性更強、基本面預期更好的品種出現了。
疫情之後,芯片與科技的邏輯出現了鬆動,基本面預期出現了問題,消費與醫藥成為了那個更牛逼的品種,所以,市場從科技抱團,轉向了消費抱團。
同理,消費抱團要散夥,要麼它們的基本面預期出問題,要麼出現一個更牛逼的抱團品種。但是,未來幾個月,我們還看不到這兩種可能性。
雖然,消費醫藥的估值,普遍不便宜了,但估值高從來就不是抱團散夥的關鍵,估值高了可以更高,也可以跌一波後繼續抱團,如同去年9、10月的芯片股,大跌一波後抱得更緊。
疫情不再大規模爆發,或者疫苗研製成功,可能會是消費抱團散夥的轉折點,但這個轉折點,至少還需要數月時間。
可以拍腦袋預測下,消費醫藥中報將達到一個階段性的高潮,然後調整幾個月的時間,調整幅度20-30%之間,之後再次形成抱團,明年春節後抱團達到頂峯,形成一個大的頂部,如同今年初的芯片。
因為那時,疫苗大概率要出來了,即使疫苗依然沒有出來,但經過了一年的防護後,人類也有了足夠的經驗,可以把疫情的負面衝擊,大幅度的降下來。
另外,A股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板塊或股票,會連續兩年被爆炒的,即使邏輯強大如芯片,也沒能上演這一神話,因為需要時間來消化獲利盤,也需要業績來消化估值泡沫,消費醫藥也不會例外。
所以,最晚明年春節後,消費抱團就會散夥,不管有沒有成功研製出疫苗,如果疫苗提前出來,那麼抱團會提前結束,待消費抱團結束後,市場將再次轉向科技抱團。
去年中報,科技股出現了很多淨利潤斷層,因為它們的業績最好,給了一次踏空科技糾錯的機會;今年中報,消費股也將出現很多淨利潤斷層,也會給一次踏空消費糾錯的機會。
去年的市場,科技為主消費為輔;今年的市場,則消費為主科技為輔,明年又會反過來。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説,大多時間裏,科技 消費同時配置效果最優,兼顧了進攻與防守,也可以平滑部分波動。等大牛市來臨後,再“All in 科技或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