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置業:營收跌入“谷底”

  樂居財經 房慧 發自上海

  2019年,是中冶集團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其營業收入首次突破三千億元大關。

  然而,作為其“四梁八柱”之一的房地產開發板塊,其營業收入相較前一年不增反減,同時下降的還有毛利率。

  營收連降三年

  背靠大樹好乘涼!中冶置業,作為中國五礦骨幹企業、中冶集團房地產板塊核心企業,有着很多房企無法企及的優勢,如融資成本低、品牌力量強大等。

  但抓到一副好牌,能將其打好才是關鍵。在這方面,中冶置業顯然還有進步空間。

  在中冶集團中,工程承包、房地產開發、裝備製造和資源開發是其“四梁八柱”綜合業務體系中的“四梁”,對其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從業務規模來看,房地產開發板塊僅次於工程承包。但該板塊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卻連年下滑。

中冶置業:營收跌入“谷底”

  據中國中冶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其房地產開發營收創下近年來的高峯,達249.15億元,此後逐年下滑,2019年營收為199.62億元,同比下降12.72%,在總營收中佔比跌至5.89%。

中冶置業:營收跌入“谷底”

  在一眾國家隊中,中國中冶的業績排名,落後於保利、中海、華潤等央企;此外,其負增長的營收,也顯得較為另類。

中冶置業:營收跌入“谷底”

  在對中冶集團的業績分析中,中金公司認為其:地產銷售持續下降,業務盈利或承壓。2019 年公司地產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2.7%,毛利率也同比降低2.5ppt。2019 年公司地產銷售額同比減少16.4%,延續了2018 年的下滑趨勢,或對2020 年收入確認形成壓力;疊加地產限購限價等政策或制約項目毛利率,公司地產業務盈利或繼續承壓。

 “地王”入市難

  雖然規模掉隊、盈利承壓,但在土拍市場,中冶置業的存在感卻很強。

  早在2010年,中冶置業便以南京地王一戰成名。彼時,其是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的、可以保留房地產業務的16家央企成員之一。

  2010年至2012年,其相繼拿下南京下關區濱江1號、3號和2號地塊,三幅地塊連成整體,總價達256.54億元,成為全國總價地王。

  但消化“巨無霸”並非易事,因2號地塊被質疑內定,後被國土資源部調查,2013年南京國土局終止了2號地塊的出讓。

  另一方面,鉅額的開發資金也是問題。2012年12月,中冶網發佈的《中冶置業集團謀求內涵式科學發展之路》一文中提及,截至當時,中冶置業的應收賬款總額已約65億元,絕大部分來自基礎設施和保障房。

  在成為國內保障房建設先行軍的同時,中冶置業也遭遇了資金回籠慢、毛利率低的問題,為此,2012年初,中冶就確定要退出保障房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稱這是戰略轉型方向。

  2014年,中冶置業先後數次將1號地塊股權轉手給上海證大、深業集團、龍湖、恆大。自己僅留下了3號地塊做開發。

  轉型後的中冶置業,在全國多個城市佈局了地產項目。2014年,其在天津以49.49億元總價拿下“新八大里”首宗亮相地塊,成為天津年內總價單價雙料“地王”。

  2016年3月,中冶置業武漢公司以22億元的總價,拿下武漢青山濱江商務區P(2016)009號純住宅用地,成交樓面價9310.7元/平方米,溢價率130.8%,成青山區新地王。

  同年8月,中冶置業以36.79億元拿下廣州長嶺居地塊,溢價率240.9%,樓面價約27273元/平方米,成為廣州蘿崗區單價地王。

  2017年6月28日,它又以總價50.12億元拿下珠海橫琴一住宅用地,為橫琴史上出讓起始樓面價最貴的地塊。

  這一年10月,其又在南京億14.2億元拿下老城秦淮區的G59地塊,樓面地價32544元/平方米,這也刷新了當年南京成交樓面地價的記錄。

  然而在限價限購的樓市新政下,高價地開發也非易事。中冶在南京下關的3號地塊,至今仍在銷售當中,換句話説,中冶已在該地塊耗時近10年。其在南京的另一幅地塊,秦淮區G59至今還未上市銷售。而其珠海橫琴地塊,在拿地次年也曾在公開市場轉讓股權。

  “限價”政策壓制下,高價地變現舉步維艱。一方面,這些地塊資金沉澱的成本不斷累加,另一方面這種慢週轉方式也不利於企業的規模發展。只能説,在開放的競爭市場中,中冶置業並未能將自身的優勢發揮最大。

中冶置業:營收跌入“谷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冶置業:營收跌入“谷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