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數的投資者在這兩大誤區裏跌入深坑……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財經

小編按:

A股本週的表現應該是波瀾不驚,行情在震盪徘徊之中穩步前進;而到週五的時候,在券商的帶動下,指數大幅拉昇,北上資金暴力流入超過200億,創業板也創出4年新高……喜人的局面,不禁讓投資者們分外振奮。

專注基本面研究的李螢老師直言,市場的陷阱從來不是市場預埋的,而是我們自己挖出來的!面對躍躍欲升的行情,究竟該如何穩妥迎上,不被陷阱所困?不可錯過今天的財咖文章!

上一期內容中我們探討了“跟風行為”造成的投資陷阱。

這次從認知層面談另外一個投資者的陷阱——認知偏差,分為錨定效應和概率錯覺兩個部分為大家分析。

如何中了“錨定效應”的圈套?

大多數人都能牢牢記住自己購買的股票價格,在後期做決策時也會依賴買入價。在心裏認定這是自己支付的成本,買入價格就變成了決策錨定點。股價上漲超過錨定點投資者有盈利的感受,賣出股票比較容易,如果未來股票價格不斷低於錨定點,投資者很難做出止損的決策,甚至會層層向下買入攤低成本。這就是錨定效應導致的認知偏差,無數的投資者在這裏跌入深坑。

2016年在我的公*號“伊然研究” 後台看到一位讀者的留言,説我對樂視網評價讓他感到非常焦慮,他33元買入樂視網已經被套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再次表示對樂視基本面的看法,回覆之後這位讀者很長時間沒有回應。

直到2017年年中又看到他的留言,意思還是“我33元買的樂視網,現在該怎麼辦,老師你救救我。”

這次我沉默了,誰救得了不願意自救的人呢?他太關注自己的成本,中了“錨定效應”的圈套。

錨定在自己的買入成本上,是一種往後看的心態。投資要求大家往前看,不管未來賺錢與否,都要以未來即將發生的變化作為決策依據。但人們總是傾向於將現在的價格和自己的成本價比較,是把真實世界的商業範式硬套在虛擬經濟上,這樣會產生兩種不好的後果:放掉了大牛股並且在熊股上越套越深。

因為有自己的買入成本作為決策依據,只要能賺到一定幅度的盈利,人們傾向於獲利了結落袋為安,會毫不猶疑地賣出未來還有潛力的股票;完全無視一家偉大的成長的企業跨越週期成長,經年數年不停息地興旺發達;我自己也曾經是個放牛高手,回想起來就是以買入成本為結算起點,有了50%的盈利就願意完成結算,往往半年一年之後,賣出的股票漲幅遠遠超過自己手上的持倉。

同樣道理,更多買入一隻前景不佳、股價不斷下行的股票時,因為錨定效應更願意不斷地往下繼續買入攤低成本。攤薄成本的決策看起來有點像做逆向投資,其實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和價格波動搏鬥,寄希望於成本降低,寄希望於近期價格的能夠上漲高於自己的投入……遺憾的是市場不是專門為你而設計的,你有你的計劃,市場另有計劃。

投資要往前看!

市場不在乎你為這隻股票付出了多少代價——市場預期表現在最新的報價上,和你的過往無關;未來價格的走向取決於尚未進場的人,和你的成本無關;妄想攤薄成本就能盈利,忘記了壞股票可以便宜到歸零的殘酷事實。要知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市場預期是很頑固的,股票一旦上漲可能會漲很久很久,一旦下跌也會跌很久很久,完全無視任何人的成本或代價。

把買入成本當成錨定點,還有更深層的心理誘因,就是人類普遍的損失厭惡心理。損失100萬的感受比賺了100萬更加強烈,所以人們很難接受決策失誤導致的損失,發生損失時也下不了手,最後持倉裏面都是虧損股,賺錢的基本上賣光光。

基金業績總體上會比個人投資者好一些,是因為基金機構有風控制度,發生了決策失誤交給風控部門,然後由監察稽核部門接管並下達交易命令,交易員割的不是自己的肉,執行起來沒有心理障礙,這種制度的優越性讓機構擺脱了成本錨定的陷阱,即使大多數投資基金經理跑不過大盤,但總能跑過散户;不會像個人投資者那樣,牛市賺的都是浮盈,熊市本金都被拿走,錢財都被吸乾。

往前看,不要往後看。買入股票之後別管賺了虧了。而要繼續跟蹤考察投資的邏輯是不是還在,如果真要有什麼錨定點,基準線的話,我建議將上市公司的前景作為基準,將真實利潤是否持續增長作為唯一的投資邏輯,無視漲跌,超越漲跌,超越成本,才能成為真正的投資家而不是做小本生意的買賣人。

為什麼會有“概率錯覺”的偏差?

接下來看投資者的第二個認知偏差:概率錯覺。

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都會高估小概率而低估大概率事件。人們喜歡買彩票,聽到飛機失事就不敢去坐飛機,這都是誇大了小概率事件而無視大概率事件。其實每年死於車禍的人遠遠多於飛機失事,死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人又是車禍的幾十倍;大概率發生的事情顯得太平凡不足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小概率事件令人印象深刻。

投資人每天都在期待奇蹟發生,投資股票時候就會妄想自己能獲得超額收益,相信高風險能帶來高收益,從來不去預設高風險也可能帶來更大的損失——稍微瞭解一下歷史統計數據吧!全世界任何一個股票市場,能夠跑贏大盤的基金機構也不到20%,偶爾的幸運者太過耀眼,讓大家忘記了沉沒在水下的大多數。

幼年時看到母親帶着妹妹躲避省體操隊員的招募,曾經令我非常不解。現在回憶起當時母親的反應,才明白她老人家是個懂得大數定律的聰明人。記得她當時説:“孩子再符合做體操運動員的條件,我也不會讓她去,拿世界冠軍的只有一個,摔斷腰摔斷腿的,一輩子出不了頭的體操運動員可是千千萬萬個。”沒錯,對於省體操隊來説,我妹妹就是系統中的一枚小石子,但對於我妹妹來説,體操職業可能是一生的賭注!

運動員、藝術家這些職業都是服從極端斯坦分佈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母親只要孩子平安幸福,沒那麼大的賭性。這應該是大多數不熱衷功名的老百姓的選擇。

可為什麼到了股市,大家都當自己是巴菲特了呢?

中國社保基金算是佔盡天時地利的吧?它在中國資本市場二十多年的複合投資回報率8%左右;

中國平安算是投資能力最強的金融保險集團吧?公司資產端的投資回報率也只是平平淡淡的6.9%左右,在中國能夠連續五年以上保有超額收益的基金機構是沒有的,能夠連續三年佔據基金投資回報排行榜首的機構也不存在,這説明什麼?説明超額收益是小概率事件,能夠維護連續的正收益都非常困難。

從有中國股市開始統計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能夠持續帶來巨大回報的公司不足千分之二, 2020年上半年漲幅超過20%的股票490家,佔滬深股票比例也只有12.25%。在沒有專業能力盲目選擇的情況下,參與股市的投資回報遠低於經營餐館或果汁店。

不要低估穩定回報!

當投資者看到持續漲停就以為暴利來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只不過是一種交易手段上的誘惑?連續封板的漲停裏,有多少真實成交呢?沒有足夠多的成交籌碼,就沒有足夠多的財富實現。大家忘記了一個鐵的事實,如果每年以7%的回報複利增長,十年的積澱就會讓資產翻上一倍,這才是市場大概率給出驚人回報的方式——看似平凡,實則不凡。

我們過度期待股市給予高回報,卻過度低估了資本市場給予的穩定回報。很多看似普普通通卻充滿確定性的收益被大家忽略,大家不屑的認為“肉不多”。我在《選對股票的基本功》課程講述過投資寧滬高速的故事,那位投資者多年持股,到最後成本都做成了負數。其實現在還有很多這樣低風險卻能長期回報投資的品種,為什麼還在被嫌棄呢?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股市總有便宜的餡餅。由於那麼多少人的錯誤認知,市場會在不經意時候出現明顯的“價值溢價”——那些成長性不太好但競爭地位卻無法忽視,持續提供現金回報的公司往往在市場風格追捧成長股的時候,已經為將來的回報打下了基礎,它們會有價格向價值迴歸的確定性,是普普通通的投資者都能享受到的“價值溢價”。

市場的陷阱並不是市場預埋的,而是我們自己挖出來的。妄想、慾念、浮躁和自大都是挖坑的鐵鏟,這一切來自我們的心性。當我發現從事自己投資二十餘年,一路犯錯難以悔改,原來自己才是掉入陷阱的那個人。

如釋重負,我看到了自己的心。

透過我的心,我看到了心中的市場;

透過虛幻的市場,我看到世界的真相。

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反省,能夠讓我們忘掉成本,穿越漲跌,看到穩穩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