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楊萌:隨着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推進,一系列變化悄然呈現。具體來看,A股市場對外開放,帶來了資金量;債券市場國際關注度提升,成為境內外資金的“避風港”;銀行和保險公司允許外資持股比例加大……我國金融改革正按照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針,在確保金融主權的前提下,向更高層次的金融開放邁進。
本報記者 杜雨萌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要穩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按照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針,在確保金融主權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更高層次的金融開放。
東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鄧利軍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整體上看,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遵循漸進性和穩健性原則,按照輕重緩急和控制風險的要求,正有步驟、有節奏、有計劃、分階段在實施。
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加碼
日前,監管部門較原定時間表提前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有利於進一步加快相關行業與國際化水平接軌,但此舉對國內金融機構來説,可謂機遇與挑戰“同步而至”。
從機遇角度來看,太平洋證券策略分析師金達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來自外部金融機構的影響,將促使國內金融機構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健全體制機制改革。同時,通過學習優秀外資機構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經營模式,也有望進一步帶動整個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而在挑戰方面,不只是國內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同樣也對監管部門提出更高要求。
鄧利軍舉例説,從投資機構角度講,目前國內包含基金、券商、資管等主要投資機構在盈利和管理能力上與外資大行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勢必也將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這對於一些適應能力較弱的金融機構無疑會帶來一定衝擊;而監管方面,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之後,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多樣性將會得到顯著提升,在更大的金融開放背景下,如何容納更加多元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主體,這是新的考驗。再者,從宏觀層面來看,跨境資金流動也會對國內的宏觀調控帶來一定壓力,因此,監管部門也要進一步提升宏觀調控的能力,特別是在開放、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觀調控和風險管理能力。
“超配”A股成境外資金共識
“如果僅從A股角度來看,目前可以説仍屬於對外開放的初期階段。”金達萊表示,從當前境外投資者持股流動市值來看,相較於其他境外資本市場35%至45%的外資持股比來看,未來A股對外開放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從近五年的情況來看,外資借道滬股通、深股通流入A股的淨買入資金分別為2015年的183.12億元、2016年的606.79億元、2017年的1997.38億元、2018年的2942.18億元和2019的3517.43億元;再從今年情況來看,截至8月14日,北上資金的淨買入額累計1307.59億元。
結合近幾年情況來看,外資借滬港通、深港通進一步打開投資A股的空間,隨着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持續優化,今年QFII及RQFII的額度限制也已全部取消。另外,隨着今年6月份三大國際指數完成首輪“納A”進程,這不僅意味着A股對外開放層次的加深,同時也為A股市場帶來較為可觀的增量資金。
“從趨勢上看,當前外資已成為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鄧利軍看來,目前A股市場仍處於外資趨勢性配置新興市場的階段。因此,無論是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還是國際指數公司的納A比例,都意味着未來A股市場仍有較大的開放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得益於目前A股對外開放程度的持續加大以及其自身低估值等吸引力多方面因素加持,“超配”A股似乎已成為境外資金的普遍共識。
鄧利軍表示,從全球角度來看,外資加速湧入A股市場主要源於全球資產荒背景下,外資對於優質的權益資產的追逐;從國內自身來看,A股基本面和估值上的優勢也將繼續引導外資增量資金配置A股。尤其是在中長期維度下,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結構的影響還將持續,而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徹底結束之前,中國對於疫情的良好應對和控制,以及較為完備的產業鏈,都將使中國權益資產在中長期維度有着更高安全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