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灰色”配資擾動A股生態 監管部門合力治理降低市場風險

萬物生長需要水流滋潤,但是如果水流失控、過載成洪水,其對於堤壩以及生態都會形成威脅,顯然需要前置疏導引流,採取必要的“斷流”措施。

近日,A股市場成交活躍,投資熱情被激發,但同時場外“灰色”配資捲土重來,多數平台甚至宣揚為“新手”提供1倍至10倍槓桿資金。令人欣慰的是,監管部門對於場外配資的態度是“冒頭就打”:7月8日,證監會集中曝光258家場外配資平台,並表示將持續加大監測力度、嚴格依法處罰;7月11日,銀保監會強調,“強化資金流向監管,規範跨市場資金往來和業務合作,嚴禁銀行保險機構違規參與場外配資,嚴查亂加槓桿和投機炒作行為”。筆者認為,兩大監管部門分別及時從交易端和資金端掐斷場外配資“匯流”條件,對於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首先,場外“灰色”配資行為透支投融資能力,傷害A股市場發展根基。

在2015年場外違規配資就有過一波躁動。彼時,在槓桿資金快速湧入的背景下,滬指半年時間上漲近六成;當市場意識到資金面透支風險後,槓桿率畸高的場外配資快速逃離。當時對投資者信心造成極大打擊的“千股跌停”中,場外槓桿資金有着相當的責任。

此後,A股市場經歷了相當長時期的低迷,不僅不能反映實體經濟的發展,投資者的財富獲得感也難以實現。

去年以來,A股市場通過深入改革,實現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新三板綜合改革、創業板“存量+增量”的註冊制試點,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可以説,各個維度愈發欣欣向榮,也促成了投資者信心的回升。因此,對於企圖渾水摸魚的場外配資更需要事先警示、事後嚴懲,以保持資金面的健康與穩定。

正如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0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所強調的——“切實守住風險底線。穩定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監管部門今年出台舉措力挺銀行保險機構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其實質是通過資本市場傳遞給實體經濟,而不會允許“脱實向虛”。

近年來,銀行業和保險業資金流動的“脱實向虛”一直是監管部門打擊的重點,且目前已經初見成效。在今年疫情擾動、全球經濟環境複雜的背景下,實體經濟更需要金融全力以赴的支持。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央行、銀保監會也對此進行了落實。

此外,銀行資管資金、保險資金進入A股市場的目標是增加對優質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其核心是通過A股市場引導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而場外配資挪用銀行保險機構資金的意圖是投機,效果是衝擊市場資金穩定性,與銀行保險資金的初衷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第三,A股市場關於打擊場外配資的法治供給進一步完善,違法行為將被依法追責。

根據新證券法,證券融資融券業務屬於證券公司專營業務,未經證監會核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場外配資活動相關機構或個人未取得相應證券業務經營資質從事場外配資活動的,構成非法證券業務活動,屬於違法行為。

此外,2019年1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發佈《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在強調場外配資違法性的基礎上,明確了場外配資合同屬於無效合同,場外配資參與者將自行承擔相關風險和責任。

也就是説,如今從法理上而言,場外配資行為的違法性更為明確,監管介入的時機、力度都強於2015年。權威高效的資本市場執法體系,有能力維護市場秩序,還資本市場一片海晏河清。

筆者認為,A股市場內涵豐富、機理複雜,連接着投融資兩端,也連接着實體經濟發展和投資者的財富增長。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投融資兩端主體的誠信、審慎、守住風險底線。行穩才能致遠,這是A股市場發展的最樸素道理。

來源: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場外“灰色”配資擾動A股生態 監管部門合力治理降低市場風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