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5月份36次主體評級上調 中誠信佔比近四成或加劇“評級虛高”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財經

《投資者網》孫先鋒

新一輪的評級“通脹”來襲?

6月8日,Wind資訊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已有36次評級出現上調,其中,有29次評級上調出自中誠信國際(下稱“中誠信”)等三家評級機構,中誠信以上調13次評級的數量,穩居當月榜首。

“企業主體評級被大範圍上調,一方面是受貨幣政策寬鬆影響,市場流動性改善;另一方面評級行業競爭激烈,不排個別評級機構通過上調評級手段來鞏固和擴大市場佔有率。”一位評級業內人士指出,“個別評級機構上調評級的行為,勢必會引發行業的惡性競爭,最終導致債市的高級別評級如‘洪水’般氾濫”。

這意味着,上調評級成為行業間的競爭手段後,債券投資者用來識別風險的評級報告,最終能否把握好風險關值深思。從歷史經驗來看,大規模評級上調通常伴隨着債券違約潮,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中誠信領銜評級上調

事實上,企業主體評級上調的背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中誠信、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下稱“新世紀”)、聯合資信評估(下稱“聯合資信”)和聯合信用評級(下稱“聯合信用”)等公司表現較為活躍,成為近期這波“上調潮”中的主角。

Wind資訊統計,今年5月份,有36次評級出現上調。其中,中誠信拔得頭籌,上調13次,佔比36%;聯合緊隨其後,上調9次(聯合資信與聯合信用合計),佔比25%;新世紀位列第三,上調7次,佔比19.44%。相比之下,東方金誠上調2家,為當月行業內上調評級最少的機構之一。

上述評級機構一個月內集中上調評級的現象,不僅引發市場關注,還讓原本就“評級虛高”的情況更加為人詬病。

北京一國有大型銀行債券研究分析師表示,從市場流動性角度看,企業主體信用評級被上調的原因,一是企業的基本面向好,盈利能力提升,現金流改善;二是,國家為應對疫情影響,貨幣職能部門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的同時,下調了利率和準備金,導致市場流動性寬俗,從而降低了企業違約的概率,所以評級被上調。

不過,在市場流動性和企業基本面好轉的背景下,發債企業對高級別評級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無形中助推了評級機構間用上調評級來迎合企業。

“目前企業在信用評級中話語權正在變大。打個比方,兩家評級機構分別給一家企業的信用評級為AA 和AA,企業自然會選擇高評級機構。”上述評級內業人士稱,“你要是給得太低了,企業肯定不會用你的。所以上調評級既能搶到客户,又能鞏固市場佔有率。”

在他看來,當前評級“通脹”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對高級別評級的訴求增加,導致市場上大多數的評級為AA級以上,為無形中增加了高評級的供應量,就有了評級“通脹”的這一説法。“企業追求高評級的訴求也不難理解,評級高了之後發債成本將會降低。”

數據顯示,目前AA級(含AA)以上的公司債發債平均成本約為4.2%左右,AA級以下的則超過7%。5月份36家上調的主體評級中,幾乎全部是AA 和AAA級,僅有兩家AA級。

“從債券發行的情況看,評的級別越高發行成本就越低,別看AA級以上平均成本不到5個點,但是這裏面AAA級和AA 級最終的發行成本和發行難度肯定低於AA級。”上述評級業內人士介紹説,“同樣AA級以下的發行成本要達到7~8個點,可是這類級別的主體是很難成功發行。”

上述國有銀行債券研究分析師則進一步解釋稱,“銀保監會對不同級別的債券計算不同的償付能力監管指標,AA-及以下的債券在計算償付能力監管指標時會受到較大影響,因而市場對AA級以上債券需求更高。”

“高級別的評級需求大,加之評級行業競爭激烈,一些頭部評級機構只能通過上調評級來的鞏固原有市場份額,如果不上調就意味着客户的流失。”上述評級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我國整體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信用風險加劇,以及違約事件增多的情況下,評級機構不斷集中上調企業主體級別,這種背離使得投資者加深了對評級準確性與科學性的質疑。

目前,在評級行業公信力已受質疑的情況下,即使今年上調企業數量不超過往年,級別向上遷移率下降,也難以消解市場中的異議與責難。

高評級競爭加劇

對於評級機構而言,高評級亦有助於其提高和鞏固市場佔有率,何況在市場競爭激烈,又有更多競爭對手加入的情況下。

去年以來,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和惠譽進入國內,兩家本土評級機構中正鵬元和遠東資信的加入,都在加劇行業競爭。

於是,上調評級成為了某些頭部評級機構鞏固擴大市場份額的一條“捷徑”,即通過提上調評級級別的方式,把原有客户留住,同時可上調評級的方式把客户從同行中搶過來。

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誠信存量債券評級業務為12655只。其中,AAA級業務6774只,AA 級業務3269只,AA級業務2116只,其他評級486只。5月份中誠信上調的級別則主要來自於原有AA 和AA級別,這兩類評級存量達到5385只。

“從5月份上調評級的數據來看,對評級需求最大的是那些已被評為AA 和AA的企業,以及個別AA-的企業。”上述評級業內人士稱,“對於評級機構來説,留住這些級別企業的最好辦法就是上調其評級。”數據顯示,5月份中誠信和中證鵬元各上調一家AA-級企業至AA級。

據監管規定要求,評級對象、受評證券存續期期間,證券評級機構應當在受評級機構或受評級證券發行人發佈年度報告後2個月內出具一次定期跟蹤評級報告,且定期跟蹤評級報告應當與前次評級報告保持連貫,另有規定的除外。

所以,5月份開始的跟蹤期,集中進行評級上調只是高評級競爭的預熱動作。而6、7月份才是評級公司如火如荼的“農忙時節”,從目前的態勢看,可能還會有更多公司的評級上調。

這一切,都為可能出現的債券違約埋下伏筆。

違約的前車之鑑

據Wind統計,評級上調企業比較瘋狂的現象出現在2017年,有544家企業主體上調主體級別。僅當年年6月,就有203家企業被上調級別。

2018年,債券市場違約事件暴增,違約常態化現象顯現。在監管及輿論的壓力下,評級機構的上調行動有所收斂,2018年上調345家,2019年上調289家,呈下降態勢。

值得警惕的是,與評級集中上調相伴的是,企業違約數量明顯增多。據Wind數據,2014年來,評級上調企業中已經有35家違約主體,其中,聯合最多,共有20家(聯合資信和聯合信用合計)。

尤其是2017年6月上調的203家企業中,已經有5家主體違約了,其中4家為聯合信用,違約事件分別發生在2017年12月、2018年5月21日、2018年12月10日和2019年12月27日。

“有的評級上調時間到違約事件發生時間不到1年。這充分暴露了評級公司在跟蹤和披露信用風險方面的遲滯和無力。”上述國有大銀行債券研究分析師表示。

通常情況下,評級公司不斷上調企業主體數量,加重了廣被詬病的“評級虛高”現象,破壞了評級行業公信力,削弱了其資本市場“看門人”的功能定位。

Wind資信統計,截至6月8日,今年前五個月新增違約主體共有8家。其中,聯合3家、中誠信2家、大公國際1家、中證鵬元1家和無評級機構1家。聯合與中誠信佔比達62.5%。從這個角度看,東方金誠和新世紀則表現最好,無新增違約主體上榜。

值得欣慰的是,監管也在加強對信用評級行業的管理力度。去年,交易商協會對中誠信等評級機構展開了專項調查,發現其存在立項評估環節管控不足,缺乏相應合規監督等問題,要求限期改進。

顯然,在5月份的大規模評級“上調潮”中,依然能保持評級結果不變或上調較少的評級機構,則較真實反映了可能存在的違約風險,倒是更值得投資者和市場所關注。(思維財經出品)■

中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