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對於中國半導體行業來説,7月16日是個令人振奮的日子”,儘管當日滬深指數均大幅下跌,仍然有投資者對中芯國際(688981.SH)的上市感到興奮。
不僅僅是半導體和芯片行業,對於科創板來説,中芯國際的上市也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開市交易即將迎來一週年之際,科創板迎來了自己的科技“巨無霸”企業。中芯國際募資463億,為近十年A股最大募資額,上市當日總市值超5900億,令科創板的總市值突破2.53萬億。
截至7月17日,科創板上市企業擴容至130家,其中包括一些“另類”企業:同股不同權的優刻得、尚未盈利的澤璟製藥、有着紅籌股東架構的華潤微、即將以CDR(中國存託憑證)形式登陸A股的九號智能……
差異化制度安排的支持下,帶着註冊制試點重任的科創板走出了自己的差異化之路,而這亦是中國資本市場註冊制試點的最初模樣。“科創板一週年最大的意義就是試點了註冊制。”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
與此同時,科創板在對科技股進行重新定義和重估效應正在體現,吸引一批真正的硬科技公司來上市。
於無聲處開花
2019年7月22日,黃浦江畔,上海證券交易所,一聲鑼響劃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新階段。這一天,在上海等多個省市領導、證監會主席、新聞媒體代表等600餘人的見證下,25家公司董事長進行了一場集體敲鑼儀式,經過200余天的籌備,隨着首批25家企業的上市,科創板正式開始交易。
在此前一個月的開板儀式上,科創板還有了洋氣的英文名字——SSESTARMarket。STAR取自 Sci-TechInnovationBoard,寓意“星星、明星”,昭示市場對科創板註冊制試點的期待。
一年之後,變化已於無聲處開花。呈現在市場眼前的,是怎樣一個科創板?
可以在數據中尋找答案:過去一年時間裏(截至7月16),科創板實現了126家公司上市發行,板塊總股本429.6億股,總市值24305.82億元,流通市值4570.72億元,市場平均市盈率97.15倍。
在融資方面,126家公司首發募集資金1977.8億元,1家公司增發募資7.2億元。以2019年年報數據為基數,126家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62億元,平均每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23億元,中位數5.04億元;累計實現歸母淨利潤206億元,平均淨利潤1.6億元,中位數9054萬元;7家公司2019年處於虧損狀態,30餘家企業淨利潤較2018年出現下滑。
在2020年陸家嘴論壇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曾在四個方面總結科創板在一年來的工作進展:支持科技創新的成效初步顯現、試點註冊制平穩落地、關鍵制度創新經受住了市場檢驗、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科創板一週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推出了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本身,開創了資本市場的先河,探索了一條不同於傳統審核制的路子,儘管還有各種不足,但開了一條口子後,就很難再回到從前,”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科創板的“試驗田”改革,不僅僅是IPO環節的監審分離、傳遞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理念、恢復IPO市場化發行,還包括在交易、退市、減持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改革方案。
審核註冊的標準、程序、內容、過程、結果公開透明,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全公開、問詢式、電子化、分行業的審核工作特點,對於市場參與者來説,這既是變化又是進步。據瞭解,目前科創板從企業申請受理到完成註冊平均用時5個多月,效率高於其他板塊。
不過,市場參與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審核環節可以更標準化,例如總結審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可以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現場督導環節可以更透明,可以出台相關制度明確督導條件和標準;註冊環節也可以更加規範可預期,發行環節可以更市場化,例如允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在一定範圍內自主定價,允許主承銷商設計其他更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採訪中,有市場參與者提出如是建議。
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表示,深層次看,註冊制的本質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企業需要更加便捷的上市環境,市場需要優質的企業,但是把“把關”的權利由政府轉移到市場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簡單的轉換,這需要更嚴格的約束,需要系列政策支持,需要市場的方方面面更加理性、市場化、專業化。因此説註冊制的推進採取了試點的形式,積極中又需要謹慎,從增量一步一步擴延至存量。
重新定義科技股
“激動、惶恐。”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的中微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志堯在2020年陸家嘴論壇上曾談到科創板上市一週年時的心情,“激動在於科創板給了科創企業特別是硬科技企業一個新的平台,為公司下一步發展打開了無限廣闊的前途,資本市場和政府對集成電路、半導體設備等企業期待值非常高。惶恐則囿於市值高企,覺得公司的業績達不到市場的期待,壓力山大。”
成立之初,科創板備受期待另外一個原因是揹負着一個願景——支持有發展潛力、市場認可度高的科創企業發展壯大,進一步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循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
無論是中芯國際的回A上市,還是國盾量子等量子通訊技術企業、醫藥企業的上市,科創板120餘家企業的行業屬性為A股科技股概念進行重新定義。
不難發現,有着更高包容性的科創板上市標準與納斯達克、港交所等國際領先交易所看齊,對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導流和產業扶持作用初步發揮。
數據顯示,科創板上市企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企業佔比達到37.34%,生物產業佔比23.53%,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佔比16.37%,新材料產業佔比11%。
站在二級市場角度來看,過去一年中漲幅最高的行業恰恰分別為醫療設備、半導體產業鏈、生物醫藥領域。安信證券研報顯示,上述幾個行業的平均漲幅達到73%、46%、38%,不少個股在二級市場股價翻倍,例如碩世生物(漲幅442%)、安恆信息(漲幅301%)、滬硅產業(漲幅252%)、中微公司(漲幅228%)、金山辦公(漲幅170%)。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芯國際上市幾天後,另一家AI芯片公司寒武紀也將在20日登陸科創板。
科創屬性評價標準明確之外,未盈利、紅籌、不同投票權架構等過往只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科創板也敞開了大門。在提交了上市註冊申請的公司中,有12家公司按第五套標準(允許未盈利)進行申請,3家公司符合紅籌上市標準二,還有兩家公司做了同股不同權的特殊表決權安排。
在一年的市場交易中,科創板上市企業平均股價漲幅20.64%,其中62家企業在上市後股價出現上漲,27家企業區間漲幅超過5成,不容忽略的是,這也意味着也有企業在上市後出現了破發。
在王驥躍看來,破發是正常的市場現象,新股不敗才是不正常的,“科創板推出才一年,還沒有經歷減持的衝擊,股價還有些失真”。
在開市交易一週年之際,科創板的減持小考還是來了。7月22日,部分鎖定一年期的首批科創板首發股份、機構配售以及戰略配售股份即將解禁。數據顯示,7月解禁規模2151億元,為年內第一大解禁量。首批科創板解禁壓力主要集中在7月22日當天,解禁規模高達2088億元,佔全月科創板解禁規模的97%。
解禁潮來襲,會給市場帶來衝擊嗎?“限售股減持的動機和動力肯定是有的,但是未必會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每天成交量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出貨完畢,打到跌停的方式連續出貨,對減持方來説也未必划算。此外,市場還有減持規則約束,大股東減持會受到制約;另外,科創板試點的向特定對象詢價轉讓機制也有助於用市場化方式解決減持洪峯。”王驥躍表示。
7月3日,上交所發佈《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向特定機構投資者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在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看來,《實施細則》有利於平衡好首發前股東正常股份轉讓權利和其他投資者交易權利,有助於滿足創新資本退出需求併為股份減持引入增量資金。
破與立
開板前夕,“科創板速度”一度成為市場提及的關鍵詞,視角推移到市場參與者身上,便是忙碌。
與科創板推進工作息息相關的便是券商的投行部門。“從學習政策法規到制定到修訂公司制度,從梳理儲備項目到推薦申報,從與研究、經紀、資管、直投等內部部門完善協調機制,到不斷提升承銷和估值定價水平為客户提供綜合服務,”國金證券投行部門負責人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如是介紹公司一年的“忙碌”。
對於投行來説,這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一年。一方面是服務新技術行業所面臨的專業性缺乏,另一方面是承銷和定價水平的考驗。“投行業務不再僅是牌照業務,頭部券商憑藉自身的資本實力、承銷定價能力、綜合服務能力等,體現出競爭優勢,成為本次改革的受益者。投行的行業集中度將提高,中小券商如不能儘快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將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上述國金證券負責人表示。
給券商帶來的另一個考驗是,投資者適當性機制下的利益約束機制——“保薦+跟投”,要求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參與新股發行戰略配售,並設定不少於24個月的限售期,在起到提高申報企業質量、完善新股定價機制、形成市場化的新股發行規模和節奏安排“一石三鳥”的作用同時,也倒逼着券商構建“補充資本金、獲得資本回報、擴大證券公司業務”的業務訴求。王驥躍介紹稱,在發行定價的不斷博弈中,對主承銷商提供的定價錨從溢價變成了折價。
與此同時,監管也發生了變化。上述資深市場人士表示,過去監管的重點在前段,工作重心在於判斷哪些企業可以上市,而在註冊制的試點中,監管的重點發生了後移,重心更多的是發行主體的行為,這也為監管機構提出了更加專業、更加貼近市場的要求,同事監管的效率也需要大幅提高,執法能力和方式要做出調整,不斷提高市場的違規成本。
投資機構也需要專業化。“近半企業較發行價出現破發,可見科創板真的是不適合散户”,在談及科創板企業存在破發現象時,一位投資者對記者感慨。投資人的行為需要更加理性,更加註重價值投資,投資人的結構也會向專業化、機構化發展。特別是隨着創業板註冊制試點的推進,對於投資人的判斷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
而科創板自身,也在不斷地變化中。例如,上交所將在對一年來審核工作總結評估的基礎上,全力完善發行了上市審核2.0版,着力繼續提升審核的質量和效率。科創50指數也即將在近日發佈。“對於週歲的科創板,眼下重要的並不是與創業板的競爭,而是需要不斷借鑑境內外各市場的先進經驗,對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提出科創板的完善提升方案,從而讓科創板公司一直享有改革紅利”,王驥躍表示,這些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包括:T+0、進一步放開漲跌幅、增加融券規模、進一步完善個股做空機制、進一步完善衍生品市場可以讓長期資金鎖定風險收益從而吸引長期資金入場、進一步提升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影響力、進一步完善再融資和重組審核、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機制等等。
而同樣是在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已經為科創板的制度設計送出了政策大禮包。他表示,證監會將繼續推進科創板建設,加快推出將科創板股票納入滬股通標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許IPO老股轉讓等創新制度,抓緊出台科創板再融資管理辦法,推出小額快速融資制度,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發佈科創板指數,研究推出相關產品和工具。
黃紅元則向長期資金拋出了橄欖枝。在他看來,從制度供給的角度看,科創板目前亟待解決的短板問題,就是要鼓勵引導更多長期投資者參與。經合組織(OECD)國家養老金等境外長期資金的管理實踐表明:長期投資在推動二級市場平穩運行,公司選優,提高市場定價效率、估值合理性及上市公司質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