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新區一定要成為科技型企業的棲息地”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財經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國家高新區經過30多年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7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就《意見》內容進行解讀。

  賦予國家高新區新使命和新定位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也就是中關村的前身,拉開了我國建設國家高新區的序幕。3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到2019年,總數已達169家。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認為,《意見》最大的亮點是國家對高新區賦予了新使命和新定位。《意見》明確提出,國家高新區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具體舉措都是圍繞這兩個定位制定的。

徐南平指出,過去高新區主要是集聚產業資源,北京中關村集聚了很多科教資源。其他高新區也要做到這樣,如果科教資源不能充分集中,就不能成為高新區。同時,要把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重點任務。高新區一定要成為科技型企業的棲息地,一定要成為科技型企業最佳的聚集地。此外,要突出產業邁向中高端。這是我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提升產業競爭力非常重要的任務。

徐南平強調,未來高新區的發展一定要把改革、開放、創新堅持好,突出改革開放創新。而高新區的發展也必須是高質量的發展,標準和底線一定是綠色發展。“我國不同區域都要建高新區,指標不能都一樣,有世界園區還有特色園區,同時還要有進有出。”徐南平説。

  國家高新區已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

徐南平指出,高新區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國家高新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雙輪驅動,堅持推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堅持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點。

“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這三個關鍵詞體現了國家高新區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

作為創新高地,2019年國家高新區的企業研發支出是8259億元,佔全國企業總投入的50%。高新區生產總值比例佔到6.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1倍。2019年國家高新區發明專利的授權量佔全國的37.5%。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44.7%。每1萬人從業人員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88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3倍。

作為產業高地,國家高新區集聚了國家高新區企業8.1萬家,佔全國的35.9%。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5.1萬家,佔全國的33.6%。共有國內外上市企業1476家。

作為人才高地,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約為2213萬人,其中大專學歷佔到59%,本科以上學歷佔到38%,每萬名從業人員中有800多名研發人員,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8倍。

徐南平表示,國家高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這在危機期間更為突出,“2008年金融危機時高新區就逆勢增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新區也表現出逆勢增長勢頭,憑藉科技創新能力,表現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

今年5月,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出口總量是3190億元,同比增長13.7%,淨利潤1908億元,同比增長8.4%。“從這個兩位數增長的數字可以看出高新區抗風險能力是非常強的,並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在徐南平看來,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陣地,為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了豐富的經驗。

  (光明日報北京7月23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4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