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利率“換錨”進入倒計時,多家銀行均趕在最後期限前對存量房貸進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定價批量轉換,其中,工、農、中、建、郵儲五大行的批量轉換工作於8月25日啓動。分析人士認為,銀行業普遍傾向於將房貸利率批量轉換為LPR定價,既是響應央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要求,也是為鎖定長期貸款利率走勢的不確定性。但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明年1月1日重新定價日的到來,銀行業將進一步面臨盈利壓力的考驗。
多家銀行開啓批量轉換
隨着最後期限的臨近,銀行業普遍採取批量轉換措施,且一致選擇將未主動辦理定價基準轉換但符合條件的個人住房貸款統一調整為LPR定價。除工、農、中、建、郵儲五大行的批量轉換工作已於今日啓動外,近期還有多家銀行將批量轉換工作提到日程表了,例如,華夏銀行的批量轉換工作將於8月28日啓動。交通銀行在8月21日啓動批量轉換工作,而興業銀行在8月14日至20日期間開展這一工作。招商銀行更是在2月底就表明,將於4月上旬統一將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定價基準轉換為LPR。
根據去年底央行發佈的存量浮動利率貸款的定價基準轉換為LPR的方案,自2020年1月1日起,各金融機構不得簽訂參考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的浮動利率貸款合同;自2020年3月1日起,金融機構應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客户就定價基準轉換條款進行協商,將原合同約定的利率定價方式轉換為以LPR為定價基準加點形成(加點可為負值),加點數值在合同剩餘期限內固定不變;也可轉換為固定利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雖然轉換工作早已啓動,但從各方披露的數據來看,存量房貸客户主動轉換比率較低。據媒體報道,多家國有銀行在7月底表示,廣州地區客户中僅有20%主動選擇轉換。
根據央行發佈的《2020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截至6月末,存量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進度為55%,其中存量企業貸款轉換進度達76%。可見存量零售貸款拖慢了整體轉換進度。
根據各家銀行公告顯示,在批量轉換中被動完成定價基準調整的客户還有一次“反悔”的機會,可於今年12月31日前通過手機銀行自助撤回轉換操作或與貸款經辦行協商處理。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表示,各行均傾向於採取LPR的浮動利率定價機制,是因為市場化的利率機制兼顧了市場公平與風險控制需要。如果按照固定利率的定價機制,在未來不確定性的利率環境和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政策背景下,往往會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溢價風險。而按照市場化利率將使得資產風險與收益對稱,是相對科學且公平的定價方式。
中國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表示,銀行業傾向於將存量房貸轉換為LPR定價,一方面是響應央行推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鎖定長期貸款利率上行的風險。“LPR已經成為銀行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銀行按照改革轉換定價基準也是滿足央行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的需要。此外,房貸期限較長,轉換為固定利率,就是以去年12月的利率為準,長期利率走勢難以準確預判,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更多選擇LPR定價。”
重定價壓力將在明年顯現
根據銀行公告,從轉換時點至此後的第一個利率調整日(重定價日),房貸利率保持不變。由於大部分銀行的存量房貸重定價週期為一年,重定價日多為每年1月1日或放貸日,因此,預計在2021年年初將有相當佔比的個人房貸業務進行重新定價。
婁飛鵬表示,就目前的情況看,房貸利率轉換是以2019年12月的利率LPR為定價基準進行加點。在客户房貸利率重定價日大多選擇每年1月1日的情況下,房貸定價是否轉換對銀行和房貸客户的影響在2020年年內較小。因為今年LPR出現下調,隨着2021年1月1日重定價日的到來,預計屆時將會壓縮銀行利差,尤其是房貸佔比較高的銀行利差壓縮會更明顯。
根據央行8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這已經是LPR連續第四個月持平。去年12月,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4.15%和4.8%,。
8月25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在國務院吹風會上表示,隨着LPR改革推動貸款利率下降的潛力進一步釋放,預計後續企業貸款利率還會進一步下行。
穆迪在8月19日發佈的一份報告中也表示,未來12-18個月,央行繼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因此LPR有望進一步走低。同時,8月大部分存量貸款完成轉換後將定期根據LPR基準進行重新定價,在LPR預期下降的情況下,銀行將面臨貸款收益率全面下滑的考驗。
據穆迪統計,存量貸款重新定價有可能影響銀行系統一半以上的貸款資產。2020年3月底,銀行系統的存量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為31萬億元,長期企業貸款總額為59萬億元,在貸款總額中分別佔19%和37%。
王紅英認同中短期LPR還存在調整空間,將給銀行盈利造成壓力。未來兩到三年內,LPR的利率水平將會保持相對穩定,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這與流動性控制和債務收縮有直接關係,從中長期來看甚至不排除升息週期的來臨。
銀行利潤面臨近憂與遠慮
房貸利率“換錨”的重定價日尚未到來,然而疫情後寬鬆貨幣環境對銀行淨息差造成的擠壓效應已經顯露。根據央行數據,銀行業今年一、二季度淨息差持續下滑,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一季度環比下滑8個基點,二季度環比下滑1個基點;股份行一季度環比下滑3個基點,二季度環比下滑1個基點;中小銀行淨息差受到的影響更為顯著,例如農商行淨息差一季度大幅下滑37個基點。
從淨利潤角度來看,在持續向實體經濟讓利、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加大的雙重壓力下,上半年銀行業淨利潤同比已呈現負增長,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萬億元,同比下降9.4%,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5.86個百分點。
近憂尚未解決,“換錨”後重定價日也漸行漸近,銀行將如何應對盈利壓力的考驗?8月25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務院吹風會上表示,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抵消利差收窄的負面影響。讓利實體經濟和商業銀行的利潤之間不是零和關係,商業銀行貸款收入是貸款利率和貸款數量共同決定的,降低貸款利率後會增加貸款的需求,這會對降低利率造成的收入減少起到抵消作用,就是“薄利多銷”。此外,LPR改革推動貸款利率明顯下行,銀行也會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適當降低負債成本,也就是降低存款利率。
王紅英表示,豐富收益來源將是未來銀行對抗利差收益下降的主要手段。國家也正在推動銀行轉變單純地通過利差收取固定收益的商業模式,通過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增加權益投資、進一步擴展中間業務等促進銀行的綜合金融業務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杜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