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作者:亞歷山大·洛馬諾夫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變化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還來不及梳理其來龍去脈。但可以肯定的是,變化已經發生,並將深刻改變世界全貌。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重要商品的“進口替代”趨勢將加劇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撬動當前的“逆全球化”動態,促使世界格局中業已存在的矛盾更趨複雜。面對當前局勢,一些美西方領導人應對危機的第一反應是以犧牲包括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為代價,來優先解決自身困難。美西方的表現讓發展中國家意識到,一旦本國處於困境,無法指望發達國家提供真正而實在的援助。與此同時,由“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來拯救“較弱發展中國家”,這樣的情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絕對不曾被世人想象到,如今卻是弱者生存的一大希望。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類曾經擁有的對全球市場富足度、多樣性的感知正在快速流失,西方發達國家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擁有安全感、舒適感。事實上,疫情過後,各國將更加努力地追求“比較優勢”,因為一個沒有能力生產防護裝備、醫療設備的國家,是無法從國際市場上以合理價格購買到這些商品的,其代價是疫情快速傳播,導致大量民眾喪生。無疑,對習慣於國家不干涉經濟、市場利潤最大化等西方經濟理論的國家,這是一大挑戰,其結果是政府監管如今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造成的心理衝擊是長期的,將促使各國經濟行為發生重大變化,重要商品的“進口替代”趨勢將加劇。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狂熱地增加防護口罩生產,而工業發達國家則在努力生產呼吸機。疫情過後,醫療防護用品、設備的需求雖將不可避免的減少,但“全球衞生危機如果再度爆發,需要依靠本國自身生產能力”的歷史記憶將會重現。此次疫情證明,全球醫療產品出現生產危機將導致許多人喪生,美西方一些人以此為依據,製造減少對中國醫療產品、藥品“依賴”的喧囂。當然,這是一個消極動態,美國一些人慾藉此實現其“西方經濟與中國脱鈎”的計劃。
後疫情時代各國更願意參與全球治理
未來數年,世界各國的“醫療民族主義”趨勢將持續下去,甚至將變得愈加強烈,保護本國公民生命將繼續成為所有民族國家的優先事項。但是,其中也可以“化危為機”,民族國家在疫情過後更願意順應新現實,參與就全球治理新規則、新機制的直接對話。在此進程中,中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在經過一番有關價值觀和理想的高談闊論後,西方國家在疫情期間開始了一場並非針對對手,而是在自己人之間的“零和遊戲”。凡此種種,都將加速拆除舊有的全球化模式、創建全球化的新版本的進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西方世界曾經引以為傲的“制度自信”將不復存在,也不會給世界市場、昔日盟友增添信心。與此同時,民族國家的作用將顯著增加,其將部分主權轉讓給“超國家結構”的意願會顯著降低。此外,人們還日益認識到,單靠本國力量無法克服所有困難,而應促進建立更加平等、公正和互利的新型國際關係。
世界主要國家運用知識、能力在衞生健康領域採取聯合行動,將能夠拯救地球上許多生命,不排除類似場景將在同新冠病毒鬥爭中出現。然而,人們不應坐等奇蹟發生。西方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將繼續下去,其領域將涵蓋生物、製藥以及醫療保健創新技術等。隨着西方國家民眾越來越激烈地質問其政府在抗擊疫情方面的低能表現,西方政客們將“莫須有”地指責中國,意圖轉嫁本國的憤怒情緒。中國將有力量、智慧做出恰如其當的反應。中國將不改初衷,不會重回封閉,而是將繼續努力在信任、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致力於建立新型國際關係。
維持經濟增長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更加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正在到來,其嚴重程度甚至遠超2008年。美國乃至全世界正在重演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大規模失業潮即將到來,將深刻影響世界政治進程。為避免重蹈覆轍,人類需要共同努力,尋找共同維持全球經濟增長的機會。在擁有良好意願之外,世界各國政府還需提高預測未來的能力,並理智地影響、引領經濟發展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跨國旅遊業蒸蒸日上。疫情過後,該行業前景尚不明朗,如何平衡人們“希望休閒”與“害怕長途旅行”的關係將是一個待解難題。可以確定,全球氣候變化話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不再尖鋭。在大規模停產背景下,環境明顯得到改善,但對這一話題的報道並未引起強烈共鳴。面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大蕭條”,公眾更關心的是流行性疾病、個人收入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儘管斷言新冠肺炎疫情會對文化、行為、社會心理產生什麼具體後果還為時尚早,但“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的論斷並非危言聳聽。對此,中國比西方國家準備得更好,中國領導人很早就提出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論斷。就在不久以前,不僅很少人預料到美國特朗普政府會放棄“領導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更少人預見到中國能夠率先戰勝疫情,併成為全球第一個向遭受疫情煎熬的世界各國伸出援助之手的主要大國。
(本文由光明日報駐莫斯科記者韓顯陽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