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級市場投資失利鉅虧,到轉向二級市場投資翻盤,今年63歲的軟銀CEO孫正義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頭條。
9月7日,軟銀股價收盤大跌7%,原因是媒體曝出孫正義豪賭科技公司股票有關的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助長科技股泡沫。
據悉,軟銀不僅親自買入了價值40多億美元的成熟科技公司股票,還在上月買入幾十億美元的美股龍頭科技股看漲期權,押注至少這些科技巨頭的股價在未來十年還會上漲,以求將科技股暴漲帶來的收益最大化。
市場人士稱,這是“危險的”押注。
英國《金融時報》直接將軟銀稱作是“納斯達克鯨”(Nasdaq Whale),形容它近期的投資操作,為科技板塊乃至整個美國市場帶來的巨大影響。
自3月下旬以來,美股屢創歷史新高,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標普500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幅度分別達到了70%、55%、50%,以蘋果和特斯拉為代表的科技股帶動下,納指上週升至12000點。然而從上週四開始,一路高歌猛進的美科技股遭遇拋售,有關市場泡沫的擔憂甚囂塵上。
軟銀的“賭注”今年上半年,軟銀幾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一期願景基金的大額虧損,導致二期募集遙遙無期。加上年初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軟銀最大的金主沙特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也處在水深火熱中。
然而,63歲的孫正義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很快轉變了策略,從一級市場向二級市場發力。
8月11日,財報會上,孫正義表示,軟銀將設立新資產管理公司,旨在拓展軟銀集團的投資舉措。當時,孫正義表示軟銀已經收購了大量FAANG(Facebook、亞馬遜、蘋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不過,軟銀並未透露具體持股規模。
有知情人士稱,新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規模可能達數百億美元。孫正義當時表示,其投資重點仍然是那些推動信息革命的公司,這是軟銀的宗旨。
近期,軟銀花費了幾十億美元購買與其所持股票相關的看漲期權,《金融時報》稱軟銀在美股科技股期權押注中獲得40億美元收益。《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這些期權帶來了約500億美元的敞口。這使得軟銀能夠從近期的股價上漲中獲利,並隨後建倉將其頭寸出售給其他各方。
安瀾資本執行董事陳達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孫正義購買看漲期權,説明他非常看好市場,因為如果市場是平穩的或者下跌時,看漲期權就會變成廢紙。“看漲期權的獲利機制其實很簡單,它的本質就是給你一個權利,可以在一定時間之前以一定價位去買入股票。比如,亞馬遜股價現在3200美元,軟銀從賣方那裏買下3400美元的看漲期權,即可以在到期日之前按照3400美元去買入亞馬遜。當股價從3200美元漲到3500美元時,便履行看漲期權,軟銀以3400美元買入股票,但這個時候不是從市場買,而是向合約方買,那些被迫行權的機構不得不找正股賣給軟銀,於是買股拉高股價,軟銀高價賣出獲利”。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數據顯示,今年美國股票看漲期權交易量增長了68%。相比之下,看跌期權的漲幅為32%。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到2010年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
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投資官Peter Boockvar説:大規模地買入看漲期權使得市場上漲。這種類型的賣方必須購買股票並進行對沖,從而形成自我加強。
《巴倫週刊》表示,當看漲期權買入數量激增時,它會促使看漲期權賣方買入標的股票。當經紀商賣出期權合約時,他們不想承擔標的股票所面臨的風險。他們只想通過賣出期權和交易期權賺取佣金。這意味着他們經常持有標的股票以對沖他們的賬面風險。
加劇波動性據高盛統計,過去兩週,美股每天的期權平均交易規模為3350億美元,是2017年-2019年平均交易規模的3倍。這裏面雖然有散户蜂擁入市的因素,但很多大規模的期權交易則出自軟銀這樣的大機構之手。
分析師認為,期權市場的活躍加劇了美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性。
上週四,納斯達克下跌5%,次日再跌2.5%。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期權損益並非線性,軟銀大規模押注美股科技股龍頭可能導致這些股票價格短期飆升,但市場走向的不確定性,也對軟銀看漲期權構成風險,整體上,軟銀的大規模押注看漲期權,可能會放大市場波動。“這些金融衍生品本身存在較高槓杆,投資者大規模押注看漲期權可能短期讓股價飆升,一旦市場風向突然轉變,投資者可能蒙受鉅額虧損”。
陳達認為,看漲期權再怎麼多,畢竟交易量有限。美股最大的風險是ETF大規模湧入,被動的指數型ETF投資佔基金投資總額50%以上,不管公司如何,只要該公司在指數里面,並且佔有較大的權重,ETF就瘋狂湧入,導致強者恆強,像蘋果、亞馬遜市值越來越高。ETF是一個交易量非常大的市場,足以讓市場產生劇烈的波動。
科技股未來走勢周茂華表示,看漲期權交易量上漲是推動科技股上漲的動力之一,但本輪科技股上漲更多來自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為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實施“零利率”超寬鬆流動性環境;另一方面是疫情對經濟構成不對稱衝擊,在旅遊、酒店住宿、交通等服務業受嚴重衝擊時,部分與信息技術、醫療衞生等科技企業受益的;並且在當前週期全球經濟缺乏新經濟引擎的情況下,科技企業“寄託”人們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期待,科技股的故事可以持續地講。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看好科技股前景,主要是因為疫情推動了科技,原來向科技轉型的趨勢會加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越來越多地應用這些在線平台,所以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服務,各大公司都會進一步創新,和消費者加強接觸”。
但值得注意的是,FXTM富拓首席市場策略師Hussein Sayed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股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過高估值可能源於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支持。在利率接近於零、長期利率料保持在當前低水平的情況下,投資者幾乎沒有什麼選擇,這是科技公司備受追捧的原因所在。不過,如果其他板塊不開始追趕漲勢,這將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信號。如果低利率是股市暴漲的唯一理由,那麼日本股市應該跑贏其他主要股市,但事實並非如此。”
上週,科技股出現大規模拋售。周茂華表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這些科技股短期內累積巨大漲幅後,部分獲利盤迴吐壓力釋放;二、由於近期國際疫苗研發取得進展,中美貿易協議等利好消息,令投資者對全球經濟活動回暖預期升温,此前旅遊、酒店、航空及部分週期性板塊獲得部分資金流入;三、美國大選、美國貿易政策、地緣局勢等不確定性因素繼續令投資者對美股評估趨於謹慎。
對於科技股是否存在泡沫,陳達認為,從傳統的估值角度來看,美科技股肯定是在歷史的高估值區間。“因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優質的資產比較搶手,然後也導致了抗通脹資產最終可能會通過盈利提升的方式來化解泡沫。像亞馬遜一開始其實是虧很多錢,但估值一直很高。而現在市盈率又下降了,因為它的盈利能力上去了。所以很難説科技股是否有泡沫”。
周茂華認為,“短期美科技股可能進入寬幅震盪階段。主要是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歐美央行空前財政貨幣政策繼續對美股估值有所支持;但基本面偏離V型復甦路徑,美科技股估值偏離基本面,疊加美國大選、美國貿易政策與地緣局勢等不確定性因素干擾,短期投資者需要重新評估美股估值。”
記者 李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