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從總量看,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4000多萬人;佔比方面,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
如何看待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雙雙下降?未來勞動力供給是否充足?分省份來看,哪些地方的人口紅利比較突出?
勞動年齡人口仍是全球第一
——8.8億勞動年齡人口,超過全球所有發達國家同口徑全部勞動年齡人口的總和
勞動年齡人口是指社會總人口中處於勞動年齡範圍內的人口。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這一規模是個什麼概念?
橫向來看,目前全球人口排名第三至第五位的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人口總和約8億人,全球所有發達國家同口徑全部勞動年齡人口的總和不足8億人。規模上,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在上述二者之上,居全球第一。
縱向來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高峯期規模超9億人,從2012年開始出現下降。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對本報記者分析,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目前來看,勞動年齡人口雖然在減少,但這是從高位的逐步下降,總規模依然較大,也意味着國內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應該看到,伴隨着人口老齡化這一大趨勢,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屬於客觀發展規律。”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8.70%,較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比重達到13.50%,上升了4.63個百分點。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大挑戰便是勞動力的供給數量隨之減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此前介紹,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進入到中度老齡化階段。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幅度在加大,預計“十四五”期間將減少3500萬人。
分省份來看,數據顯示,31個省份中,15-59歲人口占比最高的3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和浙江,均為過去十年外來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區,其中廣東佔比達到68.80%;最低的3個省份是河南、廣西和河北;與“六人普”相比,佔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北京和河北。
“就趨勢而言,未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和比例仍將繼續降低,但勞動力的供給優勢還在。預計到2050年,國內勞動年齡人口仍有望保持相對較大的規模,在全球繼續位居前列。”原新説。
人口素質顯著提高
——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43.79%,比“六人普”提高了12.8個百分點
對於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社會普遍關心一個話題:中國人口紅利是否還在?
談人口紅利,首先來看看其概念。人口紅利是在人口轉變過程中,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經濟結果。具體來看,它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社會撫養負擔較輕,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業內人士介紹,判斷一國是否擁有人口紅利,重點看兩個指標:一是勞動年齡人口;二是將勞動年齡人口作為分母,其他年齡組如兒童人口、老年人口作為分子,二者相比計算得出的人口撫養比。從第一項指標來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和比例目前均處於相對較高水平。
從第二項指標看,一般來説,把人口總撫養比低於50%的階段稱之為人口紅利期。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表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人口撫養比(0-14週歲和65週歲及以上人口數加總與15-64週歲人口數之比)為45.9%,與2010年相比有所提高,但當前國內仍然處於人口撫養比低於50%的人口紅利期。
“長遠來看,中國還有開發二次人口紅利的巨大潛力。”原新説,未來,受勞動力素質提升、就業結構優化等因素影響,勞動生產率有望大幅提高,經濟結構得以優化升級,從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已可以看出這種潛力。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介紹,國內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同時,勞動年齡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達到3.85億人,佔比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達到23.61%,也比2010年提高了11.27個百分點。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在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60歲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55.83%。“這些低齡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的優勢,身體狀況還可以,發揮餘熱和作用的潛力較大。”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受教育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適時推進延遲退休,將形成新的人力資源優勢
面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該怎麼辦?原新認為,這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但通過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延遲退休、提升人口健康水平等,將能讓我們在應對挑戰中形成新優勢。”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體系,優化人口結構,拓展人口質量紅利,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
教育部副部長宋德民表示,“十四五”末期,力爭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這意味着2025年國內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達到高中二年級以上的教育程度。此外,還將不斷提高存量勞動者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努力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1982年人口普查時,中國總人口當中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不足1%,現在提高至15%以上,表明中國提升國民素質的目標在逐步實現。”原新説,從就業角度來看,短期而言,考慮到目前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依舊較大,在勞動力供需關係中,供給大於需求的現象依然存在,就業壓力不小。長期而言,雖然勞動年齡人口逐步減少,但隨着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會相對減弱。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解決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認為,應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挑戰,要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制度,破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消除人才合理流動的壁壘,調動用人主體和人才本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人才的最優化配置。同時要拓寬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的再就業渠道,挖掘勞動力供給潛力。
談及延遲退休,原新表示,綜合考慮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等因素,國家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未來,隨着延遲退休的推進,一大批具有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優勢的大齡勞動力可以繼續留在市場上,勞動力資源會得到增加和補充。”
在曾玉平看來,隨着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中國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力提高,促進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記者 邱海峯)
原標題: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較2010年減少4000多萬人——總量雖降,人口紅利仍在(透過“七人普”看變化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5月19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