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火熱下的"冷"思考:資本熱情似火,消費者未必買賬

如果説2020年是人類遭遇疫情的“應激”年,那麼2021年,人類就進入了疫情後的“應對”年,開始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調整自己與生活、與世界的關係。現如今,2021年已盡,2022年啓航,但疫情的傳播似乎並沒有結束。

新的一年,A股市場上預製菜概念全面爆發。國聯水產(300094)、金陵飯店(601007)、福成股份(600965)、春雪食品、北交所個股蓋世食品等多隻股紛紛大幅上漲,獲資金瘋狂熱捧。不可否認,在宅經濟、一人食、疫情催化等因素影響下,預製菜受到越來越多都市年輕人的熱捧。但需要考慮的是,在某些特定因素消失的情況下,行業能否如預期的發展?C端消費者是否買賬?在面對國人飲食文化巨大差異下,預製菜的準標準式流程是否符合人們的口味?行業滲透率能否達到預期?

什麼是預製菜?本質仍為“菜”

預製菜這麼火熱,那麼什麼是預製菜?聽起來好像挺新鮮的,其實本質仍為“菜”,就是成品或者半成品菜。

據華創證券研究報告顯示,預製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醃製、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從整個廚藝流程來看,就是不用自己動手做一系列包括買菜、切菜等準備工作,就能直接使用配比好的食材,直接進入烹飪、加熱的階段。

預製菜火熱下的"冷"思考:資本熱情似火,消費者未必買賬

根據其包裝方式、貯運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別。根據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根據包裝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散銷、小包裝、大包裝三類;根據貯運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冷藏、速凍、熱鏈、常温四類。

預製菜火熱下的"冷"思考:資本熱情似火,消費者未必買賬

預製菜最早起源於美國,20 世紀 60年代各種類型的預製菜開始實現商業化經營,70 年末隨着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預製菜在日本迎來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90 年代後隨着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進入,我國開始出現淨菜配送加工廠,2000 年後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業開始湧現,但由於條件不成熟,行業整體發展仍較為緩慢。2014 年之後,隨着經濟發展、外賣爆發式增長,B 端步入放量期,至2020 年,又因疫情阻斷B 端消費,餐廳主動將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賣,加上宅家消費爆發,直接催化了C 端消費加速。

概念股漲停潮,資本“跑馬圈地”

1月13日,預製菜板塊持續爆發,國聯水產已連續2個“20CM”漲停,截至收盤,該股報7.46元,總市值68.1億元;海欣食品(002702)、春雪食品等多隻個股漲停,味知香、千味央廚、安井食品(603345)分別上漲6.37%、4.05%、3.17%。

預製菜火熱下的"冷"思考:資本熱情似火,消費者未必買賬

“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已於去年登陸資本市場。行情如此火爆的情形下,與此同時,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回應在預製菜領域的相關佈局:

得利斯(002330):將繼續以B端+大客户推廣為重點任務 擴大預製菜覆蓋率

同慶樓:子公司涉及預製菜業務 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

金陵飯店:控股子公司預製菜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

國聯水產:將加大預製菜產品研發和投放

獐子島(002069):預製菜產品已陸續上市了蒜蓉粉絲貝等系列產品

神農集團:正在積極探索食品深加工業務 其中也包含了預製菜相關品類的業務

奧瑞金(002701):預製菜系列產品研發及其包裝業務已推出首批產品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預估為3459億元,之後將以20%的增長率逐年上升,2023年中國預製菜規模約為5165億元。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預製菜在中國屬於剛起步階段,未來中青年是預製菜產品的主要消費羣體。隨着消費升級以及冷鏈物流佈局,預製菜市場將向BC端同時加速發展。山西證券(002500)稱,2021年中國預製菜空間規模預計達到3400億元,同比增長18%。未來3~5年我國預製菜行業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

行業“玩家”多,滲透率能否達到預期

資料顯示,全國範圍內半成品菜生產商數量眾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預製菜相關企業超6.8萬家,共146家企業有過融資。安信證券研究顯示,由於我國預製菜餚的加工起步較晚,七成以上預製菜加工企業仍處於小、弱、散的狀態,不少是個體工商户和作坊式的加工生產模式,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商業經營模式,產品單一,無法保證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

當前,我國預製菜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預製菜滲透為10%左右,其中,B端與C端比例接近8∶2,B端餐飲業預製菜市場規模約為1680億,C端預製菜市場則約500億,整體預製萊市場規模約為2200億元。

數據上看,預製菜目前的重頭戲是B端。但B端採購者≠最終消費者,品質的好壞還是要以最終消費者的體驗為準繩。B 端和C 端特徵不同,B 端需點對點服務,且由於採購者不等於消費者,B 端的採購決策更趨多元,其中服務力、成本優勢以及特定客户關係是做B 端的核心要素,客户離開成本高。滲透率能否達到預期或許還是個未知數。

C端消費者是否買賬?慣性思維下的高教育成本

眾所周知,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區之間物產種類、豐足程度不一,導致各地居民飲食習慣及口味不一致。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八大菜系”聞名遐邇。與西餐相比,中餐加工藝術化,海外更公式化。

西餐追求科學營養,整體加工相對簡單,側重保留食材鮮嫩味道,且一定程度保留生吃習慣,如蔬菜沙拉、半生牛排等。預製菜不存在較多發揮空間,多數情況下“生鮮淨菜+複合調味料”即可。

中國的烹飪藝術,種類繁多,精華剖多。烹飪藝術的細緻,嚴格,精緻極致,在世界上也能獨樹一幟。從宏觀上來看,有烹製法種種,比如加工的火候,原料的形成,調製的味道,雕刻拼擺,還有紅案、白案等各種烹飪技藝。從微觀方面來分析。僅僅烹製就有烹、炸、炒、滑、爆、燉、燜、煨、燒、扒、煮、煎、貼、氽、煽、蒸、烤、涮、熬、拔絲、蜜汁、瓤、焗、炮、拌、醃、滷、酥、燻、臘、醬、掛霜、過油、走紅、、焯水、勾芡、制湯、掛糊、上漿登50來種。以燒來看,又有紅燒、白燒、葱燒、醬燒、生燒、熟燒、乾燒登,不一而足。

中餐有着極強的地域屬性。湖南、川渝等地好吃辣、江南地區口味偏甜、廣東、福建口味清淡、北方大部分飲食習慣以鹹口為主......這些約定俗成的普遍習慣,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味覺系統之中,即便在飲食習慣愈發交融的當下,人們的底層味覺依然難以改變。

歸根結底,這是商業思維與傳統習慣之間的矛盾。

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預製菜是否能迎合C端消費者的需求或許還是個難題。據證券日報報道,記者走訪後發現,相較於資本市場的火熱,不少消費者對預製菜似乎既“陌生”又“不感冒”。在深圳某家大型超市中,記者發現,預製菜有專門的的擺放區域,品種眾多,卻人跡寥寥。

“經常看到相關的廣告,但沒有親自嘗試過”,一位年輕消費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太貴了,消費不起。”另一位消費者表示:“平時買的較多的是切好的食物原材料,預製菜很多都是機器按照比例計算炒好的,味道一般。一個人偶爾可以吃下,一家人的話不太行。”

另外,目前預製菜在商超中總體佔比較小,價格相對較高。在某電商平台以“年夜飯預製菜”進行搜索,會顯示全國各地不同菜系的“年夜飯套餐”,包括廣東盆菜、佛跳牆、大閘蟹等,售價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針對部分消費者認為預製菜“不夠營養”、“口感欠佳”,甚至擔心其食品安全的問題,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這説明消費者對預製菜的認知還不夠深。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既需產業端進行更多的創新升級以及產品迭代,也需要資本端助力整個行業向健康、良心、有序的方向發展。

傳統文化,地域因素,人口因素等等,相信大家不少人都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每一種獨特的風味背後都有着不同的操作方法,中餐不比西式麪包,同一道菜,一千個廚師就會有一千種味道,這完全取決於掌勺師傅的水平,但這個水平並不能標準化,少放一點調料,味道或許就千差萬別。而相對於“準”標準式的預製菜來説,人們想要改變這個習慣,或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由此來看,預製菜發展時間較晚,消費者仍對預製菜的品質存在不信任,且實際使用步驟相對複雜,或許需要更高品牌營銷投入,來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

文末一個思考,在資本的裹挾下,未來如果出現品牌的連鎖店龍頭,會不會形成壟斷?對於傳統的餐飲文化有多大的衝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7 字。

轉載請註明: 預製菜火熱下的"冷"思考:資本熱情似火,消費者未必買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