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張曉翀)訊,近期在監管部門的提議和倡導下,綠色金融正成為市場熱門的詞彙和理念。不過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球綠色金融標準發展並不成熟,但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未來趨勢,將產生巨大的投資機會,國內料迎來“綠色金融浪潮”。
他們並指出,我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巨大,在碳中和願景下,我國所需要的綠色低碳投資的規模或在百萬億人民幣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金融體系動員社會資本來實現。
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在“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峯論壇”上表示,作為投資機構和企業,要看到未來可持續發展既是一種趨勢,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馬蔚華認為,可替代能源,新能源汽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康和生命科學領域,如健康體檢、健康食品、健康保險等都將獲得長足發展,併產生大量投資機會,值得投資者關注。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白雅婷也在同一場合表示,UNDP支持各國為可持續發展目標調動私營資本,並通過制定金融部門戰略、監管和激勵資本流動來應對氣候變化。
央行近日召開的2021年工作會議也指出,為落實碳達峯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要做好政策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推動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
央行並稱,將逐步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明確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這就要求金融機構提供更高質量的綠色金融服務。當前我國綠色金融服務存在的碎片化現象,需要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使各金融機構能夠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競爭。”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汪惠青對財聯社表示。
汪惠青分析稱,着眼國內現狀,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並不能很好地適應碳中和願景,比如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目錄等仍未做出符合“淨零碳排放”要求的調整。
未來國內或將通過修訂標準和國際合作等方式,積極推動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的趨同,發揮好我國在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巨大、政策體系成熟等方面的先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