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經濟學家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圖/諾貝爾獎官網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經濟學家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以表彰他們在銀行與金融危機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的介紹,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發現改善了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他們增進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作用的理解,幫助我們瞭解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發揮的作用。
這三位獲獎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一系列現代銀行研究奠定了基礎,這些研究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要有銀行,如何使銀行在危機中不過於脆弱,以及銀行倒閉會怎樣加劇金融危機。他們的研究,對監管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頗具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本•伯南克,曾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擔任過美聯儲主席。在全球經濟再次面臨挑戰的當下,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離我們有多遠?
為銀行的存在找到新的合理性
在現實中,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銀行的本質和作用卻缺乏深入瞭解。
在傳統上,銀行只是被當作一個彙集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中間者,它的存在完全是為了撮合這兩方面的人進行資金的交流。然而,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資金的需求方和供給方都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得各種信息。既然如此,這兩方為什麼就不能“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呢?
關於這個問題,戴蒙德在1984年的論文《金融中介和代理監督》中,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回答。他指出,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
具體來説,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錢,就可以用它們來為所欲為,並無成本地獲得投資的最終結果,而金融合同將很難約束到他們。這樣,市場上的金融風險就會擴大。而在引入了銀行之後,它就可以作為存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一個代理人來監督合同的實施狀況,保證借款人履約。戴蒙德用模型證明了,相比於讓存款人來直接監督借款人,這可以節約巨大的成本。
通過上述分析,戴蒙德就找到了銀行作用的新機制,從而為銀行的存在找到了新的合理性。
▲這是10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拍攝的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公佈現場。圖/新華社
銀行如何預防擠兑?
實踐中,擠兑是銀行最為擔憂的問題。一旦擠兑發生,就可能發生銀行倒閉,資金斷裂等一系列問題。而在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現代討論,則是由戴蒙德和迪布維格首先發起的。
在1983年合作的論文《銀行擠兑、存款保險和流動性》中,戴蒙德和迪布維格指出:現實中的投資項目需要長時期的投入,其中產生的成本在項目完成前是不可收回的。但是,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投資者隨時可能面臨流動性的衝擊,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就不得不終止項目,造成大量的損失。而銀行的介入,則可以為陷入流動性危機的投資者提供保險,增強其抵禦衝擊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衝擊帶來的破壞,提升經濟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引入銀行之後,經濟中可能出現多重均衡。如果所有儲户都相信銀行的協調能力,那麼銀行就可以幫助投資者抵禦個別的風險;但是如果儲户出現擠兑,銀行難以償付,那麼它就不得不停止對項目的資金供應,這時經濟就會遭到破壞。
在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看來,能否預防擠兑的產生,主要看儲户對銀行的信心。因此,他們建議由國家向銀行提供存款保險,這樣就可以成功提升儲户信心,也可以讓銀行更好地幫助投資人抵禦風險。
在文獻中,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的上述分析被稱為“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或“D-D模型”。這是分析銀行擠兑問題的標準模型,後來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改進的。
銀行既扮演“天使”也充當“魔鬼”
在有了銀行之後,原本分散的金融風險就可能通過銀行體系進行傳導,從而導致經濟的大動盪。那麼,這個過程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伯南克在和馬克·格特勒合作的《代理成本、淨值與經濟波動》一文中給出了分析。他們指出,現實中,金融市場是不完全的,因而外部融資的代理成本會高於內部融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就會受到企業資產負債狀況的影響。
充足的現金流量和高資產淨值會從兩個渠道影響投資。直接的,企業本身就可以構成內部融資的來源,從而激發企業的投資意願;間接的,企業還可以提供更多抵押品,從而減少外部融資成本。當企業受到衝擊時,其現金流和淨值當然會受到影響,而這種影響本身又會進一步放大沖擊的效用,由此,金融市場對沖擊的放大效應就出現了。
在伯南克看來,金融越不完美,代理成本越高,這種放大效應就越明顯。而代理成本本身是反週期的,因此它就會延長週期,造成周期的放大。
後來,伯南克又在和格特勒,以及西蒙·吉爾切菲斯特合作的一系列論文中進一步闡述、完善了這個觀點,並將其融入了標準的宏觀分析。由於在他們的模型中,銀行和金融體系的存在會大幅放大金融風險,因此這套理論後來就被稱為“金融加速器”。也有一些文獻將這個理論用這三位學者姓名的首字母命名,稱其為“BGG模型”。
隨着社會的發展,銀行和金融系統在經濟當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今年的諾獎告訴我們,銀行一方面可以充當天使,幫助資金在供需雙方更好地週轉;另一方面也會充當魔鬼,把原本分散的風險變成巨大的金融危機。
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今天,或許這些理論可以作為寓言,幫助我們警鐘長鳴。
撰稿/陳永偉(《比較》研究部主管)
編輯/徐秋穎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