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原創 Vix 葉檀財經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文/Vix

金融圈,似乎不太平靜。

去年8月,財政部先是發佈了一項“限薪令”,規定國有金融機構的高管和重要職員的基本薪酬一般不得超過總薪酬的35%。

然後今年2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又發文強調,要破除“金融精英論”“唯金錢論”“西方看齊論”等錯誤思想,整治過分追求生活“精緻化”、品味“高端化”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緊接着,有關金融機構降薪的新聞此起彼伏。

甚至,連金融監管機構也出現降薪現象。根據證監會披露的2023年度中國證監會本級單位預算,其工資福利整體支出由2022年的2.067億元降至1.703億元,同比下降17.19%。

金融圈的“不平靜”,除了降薪,還有金融領域的反腐。根據21世紀經濟報,截至今年6月末,共計執紀審查金融系統幹部57人,而去年全年接受審查調查的金融系統幹部為77人。

整個金融圈似乎都沉浸在淨化的過程中。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金融行業,真的不香了嗎?這又給我們投資理財帶來哪些啓發呢?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金融的產生

回顧金融產生的歷史。可以説,金融是配合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文明就開始使用貨幣來進行交換,完整的貨幣體系一方面標誌着金融的產生,也使從前實體經濟只能靠“物物交換”進行交易得到極大的便利。

漸漸地,隨着經濟的發展,在中世紀,歐洲開始出現了信用活動的增長。銀行家的角色開始出現,他們開展借貸業務,給貿易商進行融資匯兑以方便他們做生意。在金融的幫扶下,商業活動穩步增長,不僅帶來了歐洲經濟的繁榮,也奠定了未來銀行業的基礎。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然後,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金融也同步進行各種模式的創新。

當實體經濟面臨各種風險,如自然災害,交易對手的信用問題時,金融就開始創新應對,發明了風險管理工具,以幫助企業和個人進行風險管理,從而降低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於是保險和期貨就產生了。

當保守的銀行家們對“更高風險”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創新不感興趣的時候,金融又開始創新應對,產生了“繞過銀行,直接向金主進行融資”的新模式。於是,區別於銀行“間接融資”的方式,“直接融資”開始興起並蓬勃發展。終於,企業可以自己發行股票和債券,從而籌集資金進行擴張、研發和技術創新。

當初創公司團隊“很有想法很有能力,但只缺資金”時,金融又開始更大膽的創新,直接通過給初創公司天使投資的方式,讓有理想有能力有創新意識的初創團隊“盡情發揮”,於是,獨角獸的企業出現了,VC和PE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就這樣,金融一直在創新發展,不僅滿足了實體經濟的需要,推動着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也實現了金融業本身的發展壯大。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脱實向虛”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危害

但任何事物,過猶不及。

當金融與實體經濟逐漸脱節,甚至出現無序擴張的時候,金融就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反噬作用。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長三角某地有一個做實業的企業家,改革開放後不久,就開始做小生意,然後靠着4000元的銀行貸款,實現小生意到大生意的轉換。後面一路靠勤勞、果敢、能吃苦的精神把生意越做越大,在2008年就已經是億萬富翁。然而,2009年的時候,他開始將自己的錢甚至銀行貸款,投資到民間借貸和期貨市場,最終,在2015年,這個企業破產了。

實業成功用了幾十年時間的努力,卻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在金融市場將一切歸零。這實在是令人唏噓。

其實,這種故事並非個例。現實情況是,當一些企業家發現,實業利潤率遠沒有金融來的高,當發現辛辛苦苦搞實業還不如“錢生錢”賺錢快的時候,就很容易走入誤區。

這就是金融對實業,對企業家的一種反噬。也是我們在今後需要警惕的事。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依稀記得,在摩拜單車“造富神話”之後,曾經有段時間,滿大街都是“小黃車”,“小銀車”,“小金車”,然後一地雞毛。也依稀記得,曾經有段時間,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質押不斷“加槓桿炒股票”,“市場管理炒股票”,將本應該好好經營的主業當成融資平台,甚至“玩跨界併購講概念炒股票”,然後還是一地雞毛。

寥寥幾句話,背後卻是難以描述的心酸。“一地雞毛”四個字背後,有多少企業和企業家買了單,又有多少不明真相的韭菜買了單。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無序擴張產生的社會問題

除了魅惑實體經濟,無序擴張的金融資本,也在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

根據《21世紀資本論》的觀點,由於資本回報率大於經濟增長率,資本積累的回報率往往高於整體經濟增長,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進而產生整個經濟的貧富差距現象。

舉個例子,如果有A、B、C三個人,每人都擁有100萬元本金。為了方便計算和比較,假設A只做金融投資,且投資年化收益率能有50%,如果按複利來算,那麼10年的時間,A將有5767萬元的財富;B是個企業家,只投資實業,淨利率有20%,如果按複利來算,10年的時間,B將有619萬元的財富;C只拿工資,每個月收入1萬元,那麼10年的時間,C將有220萬元的財富。

如果按20年算,那麼20年的時間,A將有33.2億元的財富,B將有3834萬的財富,C將有340萬元的財富。

正是由於資本回報率大於經濟增長率,且金融資本回報率一般會高於實業利潤率,所以一旦時間拉長,就產生了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並進一步演化為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凡事皆為因果。如果反觀2008年次貸危機後全球大幅量化寬鬆政策,以及10年的美股長牛,然後再結合近幾年來民粹主義盛行的問題來考慮,就有點細思極恐了。

除了加劇財富分配不公,無序擴張的金融資本還會頻繁地引發金融泡沫以及金融危機。在金融泡沫吹大的過程中,人們容易陷入財富幻覺紙醉金迷;而當金融泡沫破裂時,隨着資產價格迅速下跌居民財富縮水,又會引發金融和經濟危機,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穩定產生衝擊。

比如,2000年左右,美國出現了投資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熱潮,實際上,許多公司只是概念,實際上沒有盈利,也沒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最終,互聯網泡沫破裂,許多科技公司倒閉,投資者也遭受巨大損失。

又過了幾年,華爾街一些金融機構無視監管和風控,過度創新金融衍生品並賣給其實並不懂的投資者。2008年,當持續加息引爆房地產市場崩潰時,這些金融衍生品也相繼爆雷,造成了嚴重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巨震。

這都是我們需要銘記在心的歷史教訓。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因此,防止金融無序擴張,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而且,金融精英們似乎也該做些改變了。

根據斯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價》中的觀點,當市場經濟的問題逐步暴露,當貧富差距已經成為一種很難調和的不平等,如果富人通過反哺社會,或許還能幫助整個經濟和社會重新迴歸平衡。否則,不平等問題將會進一步加劇,給社會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擴展一下,如果金融精英們可以回饋社會,關注實體經濟,而不是加劇“脱實向虛”,那整個經濟和社會也會逐步重新迴歸平衡,實現良性發展。其實,這幾年全球發生很多怪事,比如民粹主義盛行,以及美國的國會山暴亂事件,不僅提示了“不平等的代價”,也在提示金融迴歸服務實業的必要性。

希望金融精英們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更多地關注實體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福祉。

所幸,我們提前意識到了“脱實向虛”的後果,並且有堅定糾正的決心,這幾年金融行業的“不平靜”就是一個改革與淨化的過程。

短期來看,這個時期的金融投資就會不太容易賺到可觀的超額收益,畢竟恢復良性發展總是需要一個過程。但長期來看,這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將有極大促進作用。

特別慶幸我們當前的金融資本擴張還在可控範圍,最可怕的一種情況是,一旦任憑金融資本無序擴張到一個極值,或許那個時候,我們除了看着金融資本到處割韭菜之外,其他什麼都做不了。

金融資本,本應該服務於實體經濟,實現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而不應該是無序擴張蠶食實體產業,甚至肆無忌憚地搜刮韭菜的財富。

金融精英們,也應該本着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堅守職業道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圈開始淨化。因為長期的“脱實向虛”,將會給整個經濟和社會造成極大的隱患。

其實,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對待金融投資,特別是A股投資時,也應該更清醒和理性。當前國內金融正處於一個“淨化”的時刻,想通過在金融市場投機取巧實現“一夜暴富”可能只是幻想。

所以,金融行業並不是不香了,只是,金融行業需要改革和淨化,需要重新迴歸助力實體經濟的角色,需要讓整個經濟恢復“脱虛向實”的良性發展之路。

你們怎麼認為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洗牌!“割韭菜”的遊戲該結束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