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險企年報掃描|保費開啓高增模式,財險競爭“主戰場”轉移到非車險了嗎?
五大上市險企年報悉數披露,2021年財險行業“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合計實現淨利潤451.3億元,同比增長6.94%。從財險業務結構上看,2021年車險業務拐點已經出現但全年整體承壓,而非車險逐漸在財險市場撐起一片天,市場份額穩步提升,責任險、農險、短期健康險有望成為財險業務新的增長點。
規模擴大佔比提高,非車險成為新增長極
車險綜合改革逐步深化使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承壓,2021年上市險企車險保費普遍下滑。而非車險業務則迎來發展機遇,在財險市場“話語權”不斷增加,保費收入持續增長,佔總保費比例不斷增加。
具體來説,2021年,“財險一哥”人保財險非車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1931.09億元,同比增長16.1%,佔比43.1%,同比提高了4.6個百分點;太保產險實現非車險保險業務收入608.44億元,同比增長16.9%;佔比提升4.7個百分點至40.6%。雖然平安產險的非車險保費較2020年出現了下滑,但是其意外及健康保險保費收入達226.15億元,同比增長了32.6%。
分險種來看,責任險、農險、健康險成為了非車險業務增長點。人保財險2021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1.9%達806.92億元,農險保費收入為426.54億元,同比增長19.3%,責任險保費收入為331.32億元,同比增長16.4%。太保產險的健康險、責任險、農業險等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其健康險增速最快,達37.3%。
為何頭部險企紛紛發力非車險業務,這些公司發展非車險業務的優勢在何處?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表示,相較於車險業務,非車險業務對技術含量、對從業人員有更高的要求,頭部保險公司更容易聚集優秀專業人才,也具備更強的研究發能力。同時,保險業是一個規模經濟行業,頭部保險公司在這方面更有優勢。
不少業內人士預測,隨着車險綜合改革持續推進,部分中小公司會主動退出車險市場,這也引發了業內對於非車險市場競爭加劇的擔憂。如中金公司分析師團隊就在相關研報中表示:“由於車險市場競爭加劇產生一定外溢效應,我們預計將有較多中小公司加大非車業務投入以實現保費規模,非車市場的競爭程度將有所提升,其中意健險、責任險、企財險是主要發力點。”
對此,李文中分析稱,中小公司之所以願意轉向非車險市場是因為還能有利潤可賺,而不是因為他們相較頭部公司更有競爭優勢。非車險市場頭部公司的很多優勢是中小保險公司無法比擬的,未來,在大多數有較大市場容量的非車險市場上,頭部公司還是會佔據主導地位。
信保業務回暖,部分險種承保虧損待解
不僅責任險、農險、健康險等險種“異軍突起”,此前備受關注的保證保險業務也不再是“拖累”。2021年人保財險信用保證保險保費收入為28.40億元,同比大縮減46.2%。承保利潤為17.62億元,扭虧為盈。平安產險2021年保證保險業務收入為180.98億元,綜合成本率91.2%,同比下降19.8個百分點,由此實現承保利潤28.1億元。
各險企的保證保險業務是如何“翻身”的?中國平安表示,平安產險保證保險業務賠付狀況持續改善得益於國內經濟復甦、平安產險風險篩選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和客羣結構的優化。中國人保也在年報中表示,人保財險積極調整業務結構,持續出清融資性信用保證險業務存量風險,不斷加強催收追償和過程管控,嚴控新增業務質量,2021年實現追償收入25.96億元。
隨着保費規模擴大、綜合成本率下降,非車險業務迎來發展機遇,但並非所有險種都“風光大好”,個別險種也存在賠付率過高、承保利潤率低甚至承保虧損嚴重的問題。如2021年人保財險的責任險、企業財產險均為承保虧損,該公司的企業財產險業務綜合成本率高達130%。
險企該如何降低部分非車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李文中建議表示,首先要加強精算工作,使定價更準確,避免因定價不當造成的虧損,同時也要注重防災防損,並做好核保工作,加強客户和標的選擇。再者要強化公司管理,一方面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減少賠付中的滴、跑、漏。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