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10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登記在冊市場主體達1.63億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萬户,淨增超1億户,年平均增幅12%,企業、個體工商户、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快速增長,民營企業表現亮眼。其中,登記在冊“四新經濟”企業達2300多萬户,佔全部企業的46.4%。專家分析稱,市場主體持續壯大離不開營商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特別是伴隨未來“四新經濟”佔比的增加,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將進一步增強,將帶來投資的增加、就業人口的增加、經濟結構的改善。
民營企業數量翻兩番
據瞭解,登記在冊市場主體中,企業從1300多萬户增加至5100多萬户,接近美國和歐盟企業數量之和。個體工商户從4060萬户增加至1.09億户,邁上歷史新台階。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原來的不足70萬户增長至222.5萬户,增長了2倍多。
十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從44.1萬户增長到66.8萬户,增幅超過50%,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共同發展,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和活力。
民營企業表現亮眼,數量顯著提升。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民營企業從2012年底的1000多萬户增長到4700多萬户,翻了兩番多,民營企業佔比由不足八成提高到九成多。
不僅數量增加,民營企業的整體實力也大為增強,不斷有民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2022年我國共有28家民營企業入圍世界500強,而在2012年,我國僅有5家民營企業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中。
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副總裁、營商環境專家孫連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民營經濟的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是否健康、是否持續、是否長久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從2018年開始,國家層面不斷出台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1+N”政策體系,民營經濟在持續的觀望中逐步增強信心,敢於投資、敢於創新、敢於競爭的氛圍逐步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
商事制度根本性變革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場主體持續發展壯大的背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過程中我國商事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作為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註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簡化住所登記、名稱自主申報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有效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先照後證”“多證合一”“證照分離”、全程電子化、註銷便利化等改革大幅削減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有序精簡涉企證照、有力壓減登記環節,極大提升了註冊的便利化程度。
如今,我國企業平均開辦時間由改革前的1個多月壓縮至4個工作日以內,註銷平均時長由100天降至60天,簡易註銷則僅需20天左右。
改革以來,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第96位躍升至最新的第31位。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從150位之後大幅躍升至第27位。我國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市場主體數量是考察區域營商環境的一個核心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武漢大學客座研究員唐大傑表示,改善營商環境是增強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國際競爭中發揮優勢,才能在全球化時代中站穩腳跟。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成熟過程中,法治建設是營商環境的首要保障,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條例,將優化營商環境法治化,其他地區也應該跟上節奏,將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唐大傑説。
保住市場主體,就能穩住就業、保持中國經濟的韌性,這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尤顯重要意義。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我國已在税收、金融、就業、社保等方面出台一攬子措施,千方百計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
“四新”撐起新經濟
伴隨市場主體總量的持續增長,結構和質量的同步優化升級,成為我國市場主體發展的顯著趨勢之一。截至2022年8月底,全國第一、二、三次產業市場主體數量比為5:10:85,第一、二、三次產業企業數量比為3:20:77,第三產業佔據主導地位。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登記在冊“四新經濟”企業達2300多萬户,佔全部企業的46.4%,“四新經濟”年新設企業也由2012年的74萬户持續增長至2021年的384萬户,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積蓄新的動能。
“四新經濟”是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孫連才認為,在創新、創意支撐下的“四新經濟”是經濟活力的核心部分,目前“四新經濟”在全部企業中已經佔到一定比例,未來“四新經濟”在市場主體中佔比將不斷增加,新經濟將有望“起飛”。
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各類市場主體的持續穩定增長夯實了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推動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形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積蓄了重要的戰略資源。
“市場主體的淨增説明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在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建設,將帶來投資的增加、就業人口的增加、經濟結構的改善。市場積蓄的力量不斷增多,未來厚積薄發的時刻才能到來。”孫連才説。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實習記者 袁澤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