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同心守護碧水藍天
“十三五”以來,隨着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加速釋放,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5年來,我國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總體競爭力越來越強,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服務於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控治理的能力越來越強。
產業穩步增長
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煤電供應體系,所有火電廠除塵、脱硫、脱硝均實現了超低排放,參與煤電清潔治理的企業大多表現不俗。比如,作為第三方治理公司,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憑藉創新技術,有效推動煤電清潔發展,支持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其林表示:“我們公司在火電煙氣治理領域一直保持龍頭地位,脱硫(含一體化除塵)機組合同容量及投運量連續3年名列前茅,第三方治理模式機組容量超過3萬兆瓦。”
5年來,該公司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積極向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綜合環境服務商邁進。
得益於無數環保企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據測算,2019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78萬億元,同比增長11.3%,遠高於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近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發佈會上介紹,在各項子領域中,環境服務業營業收入約為1.12萬億元,同比增長23.2%。在2019年列入統計的1.1萬餘家企業中,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達到9864億元,同比增長13.5%,相關產業從業人員數量接近70萬人。
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我國環保相關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環保相關企業年度註冊增速明顯提升,2016年至2019年期間增速始終維持在25%以上。截至2020年10月10日,我國有超過264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包含“環保、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環境監測”等關鍵詞。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越來越多國有企業進入環保領域,環保產業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常紀文表示,國企與民企加快融合,形成協同發展效應,是近年來環保產業發展的又一個明顯趨勢。
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今,國企入股民企所產生的直接資產交易額度超過200億元。目前,省級環保集團已超20家,近百家央企中有30多家進入水務行業。
技術顯著提升
近日,由中晶崑崙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晶環境公司自主研發的超炭材料治理VOCs項目,在江蘇無錫成功投入運營。這是國內採用單一材料、單一工藝成功治理VOCs的首個項目,相較於其他複合工藝具有投資成本低、運行費用低、脱除效率高等顯著優勢。
據中晶崑崙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童裳慧介紹,該公司在煙氣脱硫脱硝技術領域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中國第一位。
環保企業對技術的執着追求,使得我國環保產業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環境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根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調查,去年3535家重點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58億元。燃煤鍋爐、工業爐窯電除塵、布袋除塵等部分產品及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包括超低排放等在內的一系列綠色製造及污染治理新技術,有效推動了產業升級與高效治污相統一。”趙英民説。
比如,我國火電超低排放技術世界領先,目前超低排放裝機機組容量已經達到80%;比如,新能源車、柴油車治理等均為高科技、新技術應用,不僅能夠在污染末端治理領域發揮作用,而且能夠有效推動綠色製造、綠色生產以及產業升級。
服務不斷創新
由於長年被內澇與“黑臭”所困擾,2016年下半年,福州打響了城區水系綜合治理攻堅戰,對107條主幹河道、49條支流展開“一盤棋”治理。福州全面啓動由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治水模式,集設計、施工、運營管理於一體,將城區的102條內河打包成7個水系治理項目包,共生成5000多個治理項目,面向全國公開招標。
按照這一模式,福州市從一次性投入100多億元改為每年投入10多億元,大大緩解了財政負擔。正是這樣的模式創新、機制創新,讓福州的治水真正實現了“河長治、水長清”。
趙英民表示,我國環保產業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第三方治理、環境績效服務、環境金融等服務業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互聯網+”模式、PPP模式、生態環境導向等也得到創新應用。
今年5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中國銀保監會、全國工商聯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此,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説:“這可以視作環保政策的綜合集成。”
如今,環保產業金融服務環境也日益改善。前兩年一直困擾環保行業的融資問題得到了緩解,專項債的傾斜使生態環保方向獲得的資金量顯著提升;由政府牽頭、以市場機制設立的綠色發展基金有效緩解了環境治理中的市場失靈問題。
此外,“互聯網+”等新技術也在更好服務環保企業。隨着中國生態環境治理“最強大腦”形成,環保產業日益走向精細化、數據化、智能化。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對於環保產業增長的拉動效應逐漸減弱,環境服務格局正在重組。”馬輝表示,隨着環境治理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環保產業將真正發展成為具有創新引領性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