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力促經濟綠色增長(國際視點)
核心閲讀
為儘快走出疫情陰霾,歐盟將推動綠色轉型作為經濟復甦計劃的核心之一,在“綠色新政”框架下持續推出多項新的政策舉措,旨在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近期,歐洲議會與歐盟成員國最終就“下一代歐盟”復興計劃達成一致,這項總額超過1.8萬億歐元的長期投資計劃中,37%的資金將投入到與綠色轉型目標直接相關的領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把綠色轉型作為歐洲經濟新的增長戰略,將促進自身向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有助於歐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綠色復甦政策持續出台
歐洲議會最近投票決定,進一步提高氣候法減排目標,支持將歐盟2030年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降低60%,這已是歐盟相關機構在短期內第二次調整減排目標。外界認為此舉顯示歐盟自身在綠色轉型問題上的決心。未來一年,歐盟將繼續加快氣候和能源立法進程,並將推動碳排放交易機制改革、調整能源税等作為工作重點。
自疫情發生以來,歐盟已推出多項扶持政策力促經濟綠色復甦。今年3月,歐盟公佈了新的產業政策,重點加大對鋼鐵、水泥能源密集型工業領域實行現代化升級改造,同時通過可持續產品政策,提高紡織品、塑料、電子產品等領域的回收率和重複使用率。歐盟還公佈了旨在提高存量建築能源效率的建築翻新計劃,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對3500萬棟建築進行節能改造。
針對疫情下歐洲金融市場壓力增大的困境,歐盟計劃在下一階段設立多個特別基金,支持綠色科技創新。歐洲投資銀行行長霍伊爾表示,在綠色復甦過程中金融領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公共金融機構,歐洲投資銀行將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高經濟的韌性和包容性貢獻力量。
比利時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專家西蒙尼·塔格利亞佩特拉表示,歐盟推出的經濟綠色復甦計劃涵蓋工業、農業、貿易、金融等各個方面,將對歐盟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投資方向產生重要影響。
相關綠色產業逆勢增長
受疫情影響,今年歐洲經濟整體疲軟,但相關綠色產業則呈現逆勢增長的良好勢頭。
在能源需求整體下滑的同時,歐盟可再生能源佔比創歷史新高,其中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歐盟能源結構正逐漸從以傳統化石燃料為主向多元化結構轉變。
根據歐委會近期發佈的年度能源報告,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總消耗中的比例預計將達到22.8%—23.1%,並有望在2030年進一步增加至32%。未來10年,歐盟將在智能電網、近海可再生能源、氫能源等相關綠色經濟領域迎來快速發展期。
另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最新報告,受歐盟新的排放標準和各成員國政府刺激政策的影響,2020年歐洲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歐盟範圍內第三季度電動汽車銷量佔整體新車銷量比例達9.9%,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倍,達27.3萬輛,預計2020年歐盟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有望實現翻番,總銷量將超過100萬輛。截至目前,歐洲大約共有200萬輛電動汽車,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超過4000萬輛,歐洲電動汽車行業已進入發展快車道。
歐委會預測認為,截至2050年,僅能源領域的綠色轉型就可在2020年基礎上多創造300萬個就業崗位。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在歐盟範圍內與可循環經濟相關的就業崗位高達350萬個,如果未來循環使用率從目前的50%提升至70%,整體還將增加50萬個就業崗位。
發展綠色經濟意義重大
馮德萊恩表示,推動綠色轉型、促進疫情後經濟復甦,將在未來數十年發展中重塑歐洲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架構,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歐洲議會綠黨黨團的研究報告,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不僅可以減少歐盟對外依賴程度,提升經濟的韌性和供應鏈安全,還將為歐盟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研究表明,發展綠色經濟將使歐盟對外出口每年增加至少250億歐元,每年可節約能源成本高達3500億歐元。資源效率的提升將大幅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有效提升歐洲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綠色轉型還將帶來整條價值鏈的升級整合,創造數以百萬計的新的高質量就業機會。
有專家指出,歐盟力推綠色轉型過程中也將面臨資金不足等制約因素。根據歐委會的評估,倘若如期達到2030年氣候目標,歐盟平均每年需要增加2600億歐元的額外投資,而歐盟自身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在每年1000億歐元左右,需通過鼓勵成員國政府和私營企業加大投資來彌補資金缺口。此外,民眾對歐盟相關政策的接受程度也對綠色轉型能否成功至關重要。
比利時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專家本麥克·威廉姆斯認為,制定符合綠色轉型的相關標準和市場導向對歐盟經濟實現綠色復甦十分重要。政策制定者需要通過刺激政策釋放明確信號,使投資者意識到低碳經濟投資的收益預期更高,從而有效吸引私人領域投資。對歐盟來説,進一步改革碳排放交易體系、調整碳排放價格以及制定能源税指導意見等都將是有效刺激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支點。
歐洲綠色經濟問題專家格里高利·克雷斯表示,歐盟需要通過有效引導經濟發展模式及產業現代化發展方向來實現經濟轉型,同時在經濟復甦過程中的短期經濟需求和長期結構性改革之間尋求平衡。
(本報布魯塞爾11月15日電)
【編輯:葉攀】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