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峯投資合夥人劉天然:合成生物學“天工開物”,萬億市場資本爭相湧入|探路2022

祥峯投資合夥人劉天然:合成生物學“天工開物”,萬億市場資本爭相湧入|探路2022

祥峯投資合夥人劉天然

鈦媒體注:「探路2022」是鈦媒體年終策劃專題,邀請各行業 TOP 投資人、創業領袖一起回顧過去一年的行業變化和企業成長,同時共話新邏輯、展望2022。本文為祥峯投資合夥人劉天然對話鈦媒體App「探路2022」欄目,以下為劉天然對行業未來的展望。

所謂的合成生物學,通俗一點講就是通過生物技術和系統工程合成出一種新的材料,替代或優化原有材料,比如人造肉、生物燃料,這些從廣義上講都是屬於合成生物學的範疇。所以合成生物學也具有高度的交叉學科的屬性,是近些年發展最迅猛的前沿學科之一。

合成生物學並非新概念,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在近期它再次被“點燃”被市場關注到而已。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合成生物學一定是:天工開物

2021年12月9日《自然》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如今全球超過60%的物理實體可以被合成生物學合成出來。而且,地球總生物量在 1.1 兆(萬億,下同)噸上下,而人造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質量,按照目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 2040 年超過 3 兆噸,幾乎是地球總生物乾重的 3 倍。

2021年是人造質量超過全球活生物量的轉折點,也是合成生物學被市場、資本關注到的轉折年,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為何這樣斷言?立足於全球視野,2021年國外有2家典型的合成生物企業上市,分別是合成生物平台型公司Ginkgo Bioworks, 和旨在解決傳統化學法對高性能生物產品生產困難或無法生產難題的Zymergen,前者市值一度超過250億美元,直接將合成生物學領域推上了頂峯。

回看中國,同樣也有2家典型的企業上市,一家是採用生物發酵法和酶法生產小品種氨基酸的企業華恆生物,在國際上首次實現L-丙氨酸厭氧發酵法的產業化,目前丙氨酸產品規模全球領先;另外一家是利用生物製造規模化生產新型材料的企業凱賽生物,是全球唯一有能力量產戊二胺的企業。

為何合成生物賽道被國內外爭相追逐?從市場空間來看,Markets and Markets 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預計將從 2021 年的 95 億美元增長到 2026 年的 307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26.5%。從應用層面來看,合成生物學是一個綜合的賽道,是行業的底層技術平台之一,可以應用於生物製藥、食品消費、化工和現代農業等很多領域,擁有大量的潛在落地場景。

合成生物學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一個龐大的體系,並非攻克了某一個環節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舉例而言,從一開始的基因編輯,到培育、發酵、分離、純化等,再後面到開發應用,這是一條具有高技術壁壘的完整的系統工程。所以一家優秀的合成生物學企業不僅比拼前端基因工程、生物技術方面的能力,同時也比拼後端的工藝流程,誰可以真正做到低污染、低成本、大規模量產,才是“贏家”。

站在投資的角度,我們會重點投資三種類型的企業:

一是上游基礎設施或者原料的提供方。隨着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掘金者湧現,行業勢必迎來上游賣水人的春天。這些公司提供合成生物學中分析、設計和構建生物元件的設備和材料。比方説Twist Bioscience推出的構建DNA的Oligos;Thermo Fisher或者Danaher銷售的用於生產生物材料的生物反應器和過濾系統。

二是合成生物學公司。我們主要聚焦研發生物基產品。這裏包括以產品為導向的新材料、新產品的企業,比如生產維生素,它可以應用到日化、飼料、奶粉等;比如合成尼龍,應用到化工、材料產業內。還包括以服務為主的企業,例如醫藥企業裏的藥明康德、泰格這一類的產業基礎設施企業,它們是以第三方視角幫企業完成想做的事,或者叫外包。當然傳統意義上的生物技術類公司也在這個項下。

三是跨學科技術先行者。這類公司主營業務不一定在生物技術方向,但嘗試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去變革他們所在的行業。比如説lululemon用蘑菇菌絲製作瑜伽墊,人造肉巨頭Impossible Foods開發了一系列肉類食品的植物類替代品。

從投資的角度出發,跨學科的思維還是很重要的。之前很多合成生物學的的應用是在生物技術或者醫療大健康領域。之後,因為合成生物學的成本快速降低,這個技術慢慢擴展到了其他行業。對掌握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公司來説,能大幅降低傳統制造成本,並且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這是巨大的商業機會。

為了挖掘到潛在的獨角獸項目,我們在不斷的往前走、往深走。往前走即是走進科研院,密切關注科研成果,與科研工作者、教授建立緊密聯繫,探討研發進展以及發現投資機會;往深走即是走近產業人才,現在各大化工企業、傳統農業企業已經開始用合成生物學的方式去製造生物材料、生產替代傳統的化工材料,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創造創新的人才,他們也是機構密切關注的對象。

隨着一級市場的不斷滲透,越來越多的團隊投入到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業,我們也在警惕一種現象,即為了“合成”而“合成”。在項目評估方面,我們認為一個好的團隊,除了學術和工作經驗的積累,他們應該聚焦在解決實際痛點,而不是空有技術、閉門造車;除了團隊和技術壁壘,我們祥峯投資也會更多的考慮商業邏輯本身,即公司想做的產品多久能面世,之後的市場定位,能代替傳統產品的市場規模,如果獲取市場份額,對已有設施能有多大程度的改造和利用等。

展望2022年,國內合成生物領域正處於科研層擁抱產業層的起步階段,短時間內很難產生質的飛躍和變化。

我國在科研方面的積累是足夠的,需要的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落地,實現產業化、規模化,這並非朝夕的事情,可能需要一年、兩年或許更久。所以,在此期間創業者需要有馬拉松長跑耐心,機構資金需要支持行業發展,投資人也需要守得住寂寞、耐心陪伴企業成長。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內容為受訪者第一人稱表述,作者 | 郭虹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6 字。

轉載請註明: 祥峯投資合夥人劉天然:合成生物學“天工開物”,萬億市場資本爭相湧入|探路2022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