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社會觀察家三浦展先生曾經提出,大的災難過後,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發生變化。那麼,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至今已經兩年有餘,這次疫情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近日,三浦展先生的經典著作《第四消費時代》發行了最新修訂版,對於這個問題,三浦展在書中做了比較深入的剖析和解讀。
《第四消費時代》是三浦展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書中以日本為例,描繪出不同時代的消費羣體畫像。三浦展以30年為限,將日本進入產業化階段後的消費社會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
1912年到二戰結束的1945年是第一消費社會,主流消費羣體只限於大城市中的少數中產,社會上出現了以雜誌和廣播為代表的大眾媒體,百貨大樓、寫字樓、公寓日漸增多,日本逐漸開始了西方化的生活方式。
1945年到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之前是第二消費社會,這一階段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日本真正進入了產業化時代,批量生產的產品在全國範圍內銷售,主導消費的觀念是產品要足夠大、足夠多,而且要貴,每個家庭好像都要擁有電冰箱、電視和空調,以及至少擁有一輛私家車。
1974年到2004年前後是第三消費社會,日本經濟處於低增長階段,消費的觀念從以家庭為主轉變為以個人為主,輕薄短小的CD機、電腦、小型汽車流行起來,但是社會出現單身的人羣越來越大、離婚率快速上升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冷漠導致社會問題頻發,惡意犯罪、拒絕上學甚至自殺的人數都在這一時期開始攀升。
2005年以後,日本在經歷了高度消費之後,第四消費社會開始萌芽,人們開始反思為什麼身在社會之中卻越來越孤獨?為什麼物質豐富卻沒有感到滿足?消費的意義是什麼呢?尤其是“3·11”大地震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重建後的建築又有什麼意義?於是,日本在經歷了消費社會充分的發展過程之後,社會上逐漸興起了樂於共享、重視環保、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的意識,這也正是第四消費社會的特徵表現。
近年來,“第四消費時代”的概念不僅被眾多國內的研究人士引用,以分析消費社會的變化趨勢,同時,這一概念還時常登上媒體的頭條,成為一種消費時尚。作為一本分析並預測日本消費社會變化的作品,在國內也頗受關注,始終熱度不減。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從90年代開始,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日本消費社會110年的歷程,四次消費觀念的轉變其實就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這樣來看,國內讀者對於這些變化的感受相對於日本來説甚至更加深刻。而且,由於80年代,中國從日本引進了不少的產品生產線,日本文化也隨之進入中國,國內不少讀者對日本製造產品和文化產品都有記憶,這也成為《第四消費時代》引發國內讀者產生廣泛共鳴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國現在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時期,綠色發展的方向和共同富裕的目標所倡導的思想與第四消費社會內含的環保、共享和重視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深刻理解第四消費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成熟型消費社會的形態,將其他國家的實踐經驗和國內的頂層設計相結合,無論對於國家層面的戰略轉型,還是企業對於市場變化趨勢的把握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