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雲從科技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首日高開超56%,收盤大漲39.23%,總市值達159億元,中一簽可賺3015元。
5月31日,作為次新股的C雲從-UW再次走強,盤中大漲27.73%觸發臨時停牌。復牌後繼續震盪走高,盤中一度漲超35%,截至收盤,雲從科技報價26.22元/股,漲幅34.88%。
除雲從科技之外,C必易微、C觀典等科創板次新股也漲超11%,一改此前科創板新股頻頻破發的頹勢。
虧損困境猶在
資料顯示,雲從科技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打造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提供行業解決方案的高新科技企業,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並稱“AI四小龍”。
但眾所周知,科研是最燒錢的活動。盈利難的問題也始終困擾着雲從科技。
2019年-2021年,雲從科技實現營收分別為8.07億元、7.55億元、10.76億元,高營收之下,公司相對應的淨虧損分別為6.40億元、8.13億元、6.32億元,3年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在此期間,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持續為負。
根據海通證券測算,雲從科技的扭虧為盈的時點預計在2025年,雲從科技也在招股書中稱,隨着發行人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毛利率提升,預計在2025年實現盈利,並在未來年度不斷擴大盈利水平。作為首家明確披露盈虧平衡點的AI公司,不敢説雲從科技讓市場看到了信心,但至少有了盼頭。
日前,雲從科技公佈了2022年一季度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3億元,同比增長67.02%;淨虧損1.16億元,虧損同比減少45.52%。這也進一步向外界釋放出了它在持續收窄虧損的積極信號。
科研投入高企
雲從科技的虧損,可謂是科創板新股的常態,這與公司多年以來的高額研發投入關係重大。
報告期內,雲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54億元、5.78億元和5.34億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6.25%、76.59%和49.67%。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雲從科技及其子公司擁有專利316項,其中發明專利133項。
申港證券指出,雲從科技目前的業務和產品結構仍然處於大規模商業應用化的探索階段,且依然面臨着營收質量低及大幅虧損的問題。針對公司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的預期,考慮到AI解決方案類產品相對較低的毛利率及AI企業高額的研發支出,我們持相對謹慎的態度。
但是,智能化始終是未來各個行業升級的大方向,AI賽道依然呈現高景氣度,雲從科技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其發展前景依然存在無限可能。
2021年,雲從科技的研發投入同比略有下降,但目前,人工智能賽道依然處於激烈競爭的時期,研發的投入、人才的籠絡、技術的創新對於 AI 企業維持核心競爭力依舊至關重要。
目前AI行業的普遍共識是,通過增加研發投入,儘可能拓寬護城河,在商業化尚未完全落地的情況下,研發費用或將水漲船高。因此,雲從科技短期內研發費率繼續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想要在科技賽道有所收穫,研發投入或許會持續保持高增長。
對於雲從科技的股價,東北證券指出,未來幾年公司業務處於高速發展期,平台化建設初見成效,研發開支高峯期已過,期間費用增幅遠小於營收增速,虧損逐漸收窄。預測公司2022 年-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6.8/24.64/32 億元,根據可比公司估值,給予雲從科技上市後合理的股價區間為20.4-34元。以此來按,雲從科技股價或許還有30%的上漲空間。
AI領域有何機會?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發展和應用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人工智能也是國家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相關政策逐步深化、層層推進,為推動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與配套資源支持。
提起人工智能,“AI四小龍”是繞不開的主角。目前,四小龍中已有云從科技、商湯科技兩家企業完成IPO,曠視科技已進入等待註冊結果的最後階段,依圖科技則已終止進程。此外,雲天勵飛、格靈深瞳、創新奇智等一批計算機視覺玩家也都已上市。
但是,對於科技企業而言,上市只是開始,如何獲得持續造血能力,徹底擺脱虧損魔咒,才是跑贏這場馬拉松的關鍵,目前而言,馬拉松比賽還很長。
東吳證券指出,AI領域共有三大熱潮,分別是算法、算力、解決方案。
第一,算法領域。2015-2017年AI行業掀起第一波算法投資熱潮,行業估值達到高點。相關標的有商湯科技、川大智勝、漢王科技。
第二,算力領域。2018年後隨着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和算力需求提升,算力行業估值明顯增加。A股相關標的有寒武紀。
第三,解決方案領域。2021年後不同場景AI差異化的需求使得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未來仍有較大估值空間。相關標的有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大訊飛、鋭明技術。
信達證券指出,AI賦能的智慧生活,正進入智能應用場景落地化時代。隨着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人工智能+終端產品可能將以普惠的價格進入大眾市場。此外,大眾對科技的瞭解和接受程度也逐漸提高,奠定AI賦能生活,走入百姓家的基礎。
縱觀後市,預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長尾場景(種類繁多、發生概率較低或者突發的場景)下的硬件獲得AI科技賦能,創造新的市場空間。目前,科大訊飛、商湯科技、雲從科技、格靈深瞳等均在AI賦能百業領域有所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