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合同在手,“電建狂魔”就值900億?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1年6月10日,“三峽新能源”在上交所掛牌交易(代碼600905),瞬間成為“人氣王”,日成交金額屢屢超過100億、居A股榜首。在連漲11個交易日後(其中七天漲停),股價衝高至8.79元,對應市值超過2500億,約為2019年淨利潤率的82倍。
在投資人認為“這家公司怎麼也值3000億”之際,三峽新能源走出一個“天地板”,然後調頭向下,一路陰跌。8月23日,三峽新能源收於5.75元,市值1642億。
絕大多數投資人不知道的是,A股有家營收超過4000億的巨頭,旗下一小塊業務(佔營收的4.7%)就與三峽新能源旗鼓相當,這家公司總市值才900億出頭!
從三峽新能源説起
三峽大壩的知名度實在太高,“三峽”+“新能源”觸動了投資者的情懷和對市場熱點的追捧。其實,三峽新能源只是三峽集團(直屬國資委)眾多子公司之一。
根據公開信息,三峽集團旗下有十大子公司,包括長江電力(擁有葛洲壩及三峽工程全部發電機組),三峽國際(負責海外投資),中國水利(主營國際水電工程)等。截至2021年6月底,三峽集團控股、在建和權益裝機容量達140GW,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
從事風電、光伏開發、投資和運營的三峽新能源,於2019年6月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至2020年9月末總資產1204億、裝機容量11.9GW。
上市後,三峽集團持有三峽新能源52.49%股權。
1)營收靠“風光”
三峽新能源主營業務為風能、太陽能的開發、投資、運營。截至2020年9月末,控股裝機容量11.9GW(棄風率7%、棄光率5%),其中包括0.2GW水電。
三峽新能源的商業模式“三部曲”是:採購設備、發標建造、運營售電。
2019年,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為126億千瓦時和54億千瓦時,電費收入分別為55億、33億;
2020年前三季,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為108億千瓦時和48億千瓦時,電費收入分別為49億、30億。
三峽新能源體量(包括裝機容量、資產規模、營收等方面)約為三峽集團的十分之一,在電力行業(含新能源)是個“小弟弟”。
2)賺錢靠政策
三峽新能源銷售電量中,非市場化交易佔絕對主流。
以2020年前三季為例,風電非市場銷售72.8億度、價格0.56元/度;市場銷售3.2億度、價格0.45元/度;總銷售收入42億、均價0.56元/度。有意思的是,光伏發電非市場價反而低於市場價。
非市場銷售的“副產品”是回款慢,應收賬款越積越多,財務負擔沉重。
2019年末、2020年9月末,三峽新能源應收賬款分別為98億、131億。2020年前三季營收81億,應收款增加33億,意味着40%的銷售收入沒有在當期收回。
3)“錢途”不樂觀
淨資產收益率偏低
風電、光伏前期需要入鉅額投資。開始運營後折舊、攤銷、財務費用成為沉重負擔,而銷售價格又不能“自作主張”,本質上是“給銀行打工”。
靠鉅額貸款建造,運營收入發改委説了算,三峽新能源與高速公路公司處境十分相似。
2019年,粵高速A(000429.SZ)淨資產收益率為14%,已經非常優秀;或許受疫情影響,2020年淨資產收益率降到11%。
反觀三峽新能源,2019年、2020年淨資產收益率分別7.9%、7.3%。
IPO募集225億後,淨資產收益率將進一步走低。
截至2020年9月末,三峽新能源有息負債(包括長/短期借款、債券)餘額達573億。2020年前三季財務費用(主要是利息支出)高達15億。
淨資產收益率高的公司進行股權融資,是讓投資人分享;淨資產收益率低的公司進行股權融資,是讓投資人分擔,本質上是用低成本資金部分替代高成本資金。
補貼退坡
三峽新能源收入包含鉅額補貼,2017年、2018年、2019年,獲得新能源補貼分別為24.14億、23.45億、23.12億。2019年淨利潤才30億,補貼佔了近8成。
風電、光伏無補貼平價上網是大勢所趨,三峽新能源現有項目可繼續享受補貼,新項目則要直面“補貼退坡”。
遠的不説,IPO募集資金將投入的七個海上風電項目,單個項目投資在51億~93億之間,總投資額高達487億。一半使用募集資金,另一半還得靠銀行貸款。
就算這七個項目還仍靠補貼“賺錢”,後續項目能拿多少補貼就不好説了。
不佔規模優勢
截至2020年9月末,三峽新能源光伏裝機容量為4.77GW。但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末三峽新能源光伏併網裝機容量僅為0.87GW(注:截至2020年末,全國光伏併網裝機容量為253GW,風電為281GW)。
從募集資金投向來看,三峽新能源的重點發展方面是海上風電。
截至2021年9月末,三峽新能源風電裝機容量達6.8GW,其中海上風電1.04GW。目前在建規模2.93GW,核准待建規模5.3GW。全部建成後,三峽新能源風電裝機容量將達9.27GW。
斥巨資建成所有規劃中的風電項目,三峽新能源未必進得了第三梯隊。
2019年末,第一梯隊中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華能、國家電投風電裝機容量已分別達到41.2GW、20.7GW和19.3GW;第二梯隊中國大唐、中廣核風電裝機容量已分別達到17.3GW、14.3GW;第三梯隊的中國華電、華潤集團目前風電規模已經碾壓三峽新能源(以上數據摘自《三峽新能源招股説明書》)。
籌集資金要看銀行臉色,設備採購盼供應商莫漲價、項目建設望承包商“別太黑”,運營/售電仰政府補貼。
三峽新能源IPO適逢新能源“運動式估值”盛行,股價大幅回落後市值仍達1640億、市盈率45倍。
中國電建的5%與三峽新能源旗鼓相當
中國電建(601669.SH)控股股東為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中國水電集團”,是世界一流的水電工程承包商。
2020年,中國電建營收4020億,居世界500強第157位,緊隨其後的是中國電信、保利集團、招商局集團、國家電力投資、中車集團……
“電力投資與運營”業務是電力工程承包業務的自然延伸,截至2020年末中國電建控股併網裝機容量為16.1GW,其中風電、光伏、水電三大綠色能源裝機容量13GW,火電3.16GW。
中國電建裝機容量與三峽新能源不相上下,盈利能力卻遙遙領先。
2019年,中國電建旗下電力投資業務營收、毛利潤分別為170億和73億;三峽新能源營收、毛利潤分別為90億和53億。
2020年,中國電建旗下電力投資業務營收、毛利潤分別為189億和90億;三峽新能源只披露到2020年前三季業,營收、毛利潤分別為81億和48億,全年業績鐵定不及中國電建的電力投資業務。
2020年,電力投資營收只佔中國電建營收的4.7%,故沒有披露更多細節。為何裝機容量相當,營收、毛利潤遠超三峽新能源?
答案在“併網”二字!中國電建披露的是“併網裝機容量”,而三峽新能源披露提是“裝機容量”同時強調了“併網風險”。
從營收規模粗略推斷:若裝機容量相同,三峽新能源上網銷售的電量只有中國電建的一半。
中國電建旗下電力投資業務,營收、毛利潤碾壓三峽新能源。假如三峽新能源值600億,中國電建旗下這一小塊業務最少值1000億!#超過中國電建市值#
“懂水懂電”的基建狂魔
讓中國電建躋身世界500強的核心業務是電力工程承包,人稱“懂水熟電的基建狂魔”。身為全球清潔能源、水資源與環境建設的引領者,中國電建是輸出基礎能力、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隊”。
1)1萬億合同,毛利潤超過市值
2020年營收4012億,同比增長15.3%。其中“工程承包與勘測設計”業務營收3324億、同比增長17.5%。自2014年以來,年均複合增長率18.5%。
中國電建工程承包業務毛利潤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20年毛利潤392億、毛利潤率11.8%。過往六年,工程承包業務毛利潤合計達1754億。
中國電建承包的不是普通的基建工程,勘測、設備、施工門檻極高。
截至2020年末,中國電建在手合同金額達1.1萬億,同比淨增1100億。其中國內合同金額8489億、海外合同2569億。按毛利潤率11%計算,存量合同對應毛利潤超過1200億。#再次超過中國電建市值#
2020年,中國電建新籤合同6733億元、同比增長31.5%。其中清潔能源數合同金額達1866億,包括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125億)、三峽新能源山東平牟一期300MW海上風電(55億)、內蒙芝瑞抽水蓄能電站(22億)、河北易縣抽水蓄能電站(19億)……還有贊比亞三個200MW光伏項目(45億)、越南平大310MW海上風電項目(36億)……
中國電建的角色是EPC/工程總承包,三峽新能源是發包方。工程完畢,中國電建結款走人,三峽新能源留下運營、售電、還銀行貸款。
通過承包工程,中國電建可以接觸大量項目,選擇預期效益良好的項目投資參股,獲得遠比三峽新能源高的電力投資收益。
2)2萬億蛋糕,非我莫屬
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30年將我國抽水蓄能裝機規模增加到200GW,2035年達到300GW。
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抽水蓄能總裝機容量為32GW,能源局的規劃意味着未來15年中國抽水蓄能裝機將增長9倍,初步估算投資規模近2萬億。根據規劃,2025年抽水蓄能投資規模要達到62GW。
坊間傳聞中國電建將獲得“2萬億蛋糕”的多數份額。
對年營收500億的寧德時代,2萬億是天文數字,對年營收4000億的電建狂魔,2萬億的單子可以説手到擒來、非我莫屬。
政策利好帶動中國電建股價從4元以下漲到6元以上,市值也才勉強超過900億。
用中國電建董事長晏志勇的話説:“中國電建懂水熟電、擅規劃設計、長施工建造、能投資運營”。對於營收4000億、手握萬億合同、旗下5%的”小業務“就可以碾壓市1600億的三峽新能源、抽水蓄電的主力軍,市值900億中國電建被嚴重低估。
遠離基金重倉股、關注低估值央企
廣義上,任何標的交易價格都是圍繞內在價值、隨供求關係波動的,股票亦然。
標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是盈利能力。市場對公司預期過於樂觀、股價偏離基本面時,估值會被修正。但“基金抱團”會破壞市場的修正機制。
掌握巨量資金的基金經理重倉某隻股票時,客觀上起到託市作用。參與的基金越多。吸收的籌碼也越多,供散户交易的籌碼就越少,股價更加容易被抬高。
看到機構如此愛重這隻股票,“湊熱鬧”、“抄作業”的情緒在投資者中蔓延,持續湧入的資金進一步推高股價,裹挾更多的機構和散户進場。可以説,十隻基金重倉的作用比一隻基金強一百倍!
貴州茅台、寧德時代都是好公司,但被上千只基金“抱團”,估值明顯偏高。另一方面,巨量資金被“抱團股”吸引,各種“茅”的市盈率被炒到幾十倍、上百倍,而類似中遠海控、中國電建這類優質標的,市盈率僅為個位數。
截至2021年6月30日,持有中國電建基金只有8家,市值5億,而且全部是ETF或指數型,竟然沒有一家主動權益基金!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解不開的“抱團”。一旦業績不達標、預期不樂觀,或政策面、資金面出現問題,只要有幾家重量級機構減持就有可能動搖人心、引起“踩踏”。
騰訊、茅台、寧德時代、恆瑞醫藥們最危險的時刻並沒有過去,因為基金還很多、估值還沒有降到合理區間。
為什麼要關注央企?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央企所佔居的賽道。比如中遠海控,全中國獨此一家,不是行業“龍頭”而是從頭到尾“一整條龍”。什麼寧德時代、海天味業根本無法企及。
二是央企實力非凡。比如中國電建,2020年營收4000億、研發投入153億、研發人員2.4萬。
三是政策支持。不客氣地説,有些政策就是為央企量身定製的。比如抽水蓄能工程,論實力、論“親疏”,誰能與中國電建搶政策紅利?
由於人們對國企的刻板印象及疏於市值管理,某些央企市值低到“令人髮指”仍然沒有被公募基金認可。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