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資過10億,今一地雞毛!“小清新”限制了鮮花電商的想象力
來源:電商報
鮮花電商這個風口,大概是倒下得最快的那一個。
曾幾何時,鮮花電商還是一個頗受資本青睞的行業,融資一輪接着一輪。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3-2017年間,鮮花電商領域一共有47筆融資,總融資金額超過10億人民幣,其中2015年、2016年最為火熱,分別產生17筆和15筆融資事件。
可是如今,鮮花電商卻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賽道。據統計,2019年,整個鮮花電商行業僅發生了一起融資事件。
鮮花電商的玩家在近幾年顯得分外落寞。
比如花點時間,最近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繫”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今年5月的時候與羅永浩直播合作,卻被大量用户投訴產品出現質量問題。
又比如“鮮花第一股”愛尚鮮花,於2014年掛牌新三板,卻連年虧損,一直到2017年才宣佈實現微盈利19.8萬元,甚至還自爆刷單虛假收入達3000萬元。
最讓人驚歎的是門客生活。它因為資金問題陷入困境,出現了拖欠員工工資、持續性違約、鮮花斷送、微信公眾號被關閉等狀況,最後關門大吉,逃之夭夭。
這些企業的寸步難行無一不證明了鮮花電商風口的墜落。
除此之外,鮮花電商還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在黑貓投訴上,關於鮮花電商的投訴多達5014條,其中大多數都直指鮮花質量不過關,配送慢等致命問題——在網上買來的花會更香嗎?不,只會更糟心。
想當初鮮花電商打的旗號多是用鮮花裝點生活,給生活多一點美好這樣的小清新語錄,可是到頭來它卻成了美好生活中最不美好的一部分,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鮮花電商的痛點
鮮花電商真正的痛點,是供應鏈。
一般來説,一枝鮮花從採摘到到達消費者手上要經過這麼一個過程:鮮花采購、分揀、加工包裝、幹線運輸、中轉、設店分倉、末端配送。
這樣一個長鏈條,每一環節對於嬌嫩的鮮花來説都是一次損耗。愛尚鮮花CEO鄒小鋒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通常一枝花從昆明到達北京花店,損耗會達到30%。
而且目前鮮花電商平台對於供應鏈的把控力較弱。
就拿上游來説,鮮花種植地集中在以昆明為主的雲南,那個地方種植技術含量低下,改造投入的難度其實很大。
而在中游,鮮花電商平台又要面臨層層供應商和物流,效率低下,損耗大。
在運輸環節,鮮花電商一般要採取冷鏈配送,不然根本不保鮮。而這對運輸設備和温度都有嚴格要求,勢必會給鮮花電商帶來高昂的成本。
此外,鮮花生產地集中在雲南,消費地卻散落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消費區位的分散對於運輸效率來説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鮮花電商在供應鏈上的捉襟見肘,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消費者收到的鮮花往往會不新鮮的事實。
很多消費者買花其實都是用來送人的,所以對於鮮花的瑕疵其實是完全不能夠容忍的。畢竟一大把枯萎的花,怎麼好意思拿出手呢?
鮮花電商如果不能解決供應鏈問題,那在消費者心中的口碑恐怕也只能跌落谷底了。口碑一旦失去,那對於鮮花電商而言就再難有翻身的機會。
而在鮮花電商自身來説,盈利模式是它的另一緊箍咒。
用低價來攬客至今是鮮花電商的一大法寶——99元/4束花、99元/5束花、9.9元/束的套餐比比皆是。
對比實體花店,11朵紅玫瑰賣88元,一大把滿天星賣129元,真的不知道鮮花電商要如何從賣花中賺到錢。
有人曾算過一筆賬,花材的平均成本為5元,產地物流和同城物流成本在6元至8元,再加上保鮮劑、花材損耗、售後理賠等成本,人工、場地、營銷等開支,99元4束花這樣的價格是根本不可能盈利的。
用低價的方法來擴大市場背後,鮮花電商其實是在靠融資來苦苦支撐着自己。可是當資本市場拋棄了鮮花電商之後呢?缺乏清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這一點依然會成為鮮花電商的致命缺陷。
這樣的鮮花電商,在競爭激烈的商業大潮中自然會面臨殘酷洗牌。
“小清新”限制了鮮花電商的想象力
歸根結底,類似鮮花這樣的低頻、非剛需的產品,其實很難在互聯網上活下去。
鮮花電商口口聲聲説着“美好生活”、“品質生活”、“小清新”,但其實又真的有多少消費者需要這樣的消費美夢呢?
所謂的“小清新營銷”,始終只能吸引部分小資消費者。他們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不菲的收入,對於生活也有美好的期盼,所以願意為鮮花這類非剛需品買單。
而更多人其實是這種狀態——雖然偶有興致,會訂束花來裝點生活。但鮮花,在大多數時候,還是節日禮物,不是日常用品。
普通上班族平時花20塊錢買頓便利店早餐都算奢侈了,你再讓我花99元買些我根本不需要的花?根本不可能。
而且,要知道中國人口中只有7%在一線城市,93%都在二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三四線城市。
龐大的下沉市場人羣,買點水果紙巾等生活必需品還是可能的,你讓他們網購鮮花?他們反而會翻個白眼,説一句“吃飽了撐的”。
相反,比起這樣的品質生活消費理念,消費者現在反而更注重實惠了。
消費者如今最關注的,其實是價格和服務本身,這也就解釋了拼多多為什麼最近這幾年這麼受歡迎。在拼多多上,消費者花12.8元就能買一大束滿天星,這難道不香嗎?
低價不一定能帶來忠誠度,但非剛需產品一定不能帶來忠誠度。
總而言之,比起那些主打“發現美好”這種概念卻並沒有把產品和服務落到實處的公司,還是經濟實惠來得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