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極集團,可能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可是提到藿香正氣液和急支糖漿可謂是家喻户曉。可如今的太極集團,資產負債率居高,主營業務不振,銷售費用增加明顯,旗下的參股公司藥品還上了抽檢"黑榜"...
太極集團旗下公司藥品上抽檢"黑榜"
近日,海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佈“關於2020年第七期(總第五十八期)藥品抽查檢驗信息通告”顯示,太極集團四川綿陽製藥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的2批次藥品抽檢不合格。
通告稱,近期,海南省藥監局組織對全省範圍內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進行了藥品質量抽查檢驗,結果顯示,2020年6月,海南省完成藥品抽檢共282批次,其中省計劃抽檢272批次、監督抽檢10批次,檢驗合格藥品280批次、不合格藥品2批次。通告顯示,太極集團四川綿陽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通宣理肺丸”,不合格項目為裝量差異,生產批號為1809011;天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尼可地爾片” ,不合格項目為含量均勻度,生產批號為190109114。
天眼查信息顯示,太極集團四川綿陽製藥有限公司為A股上市公司太極集團旗下的參股公司,太極集團持有該公司近7成的股份。太極集團四川綿陽製藥有限公司系全國大型醫藥集團——太極集團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主要從事藥品的開發、生產和經營。
公告稱,海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組織相關市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本次抽驗結果不符合規定的藥品採取查封、扣押、暫停銷售、召回等必要的控制措施,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生產企業和被抽樣單位進行查處。
資產負債率高企,主業10年中9年虧損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1993年的太極集團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最早一批上市的藥企,憑藉對傳統醫藥市場的精準把控,太極集團曾在白禮西的帶領下推出藿香正氣口服液、番茄膠囊等一系列響徹一方的明星產品,同時也讓太極集團名氣大漲。
但奇怪的是,公司雖然淨利潤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從更能體現主業的扣非淨利潤上來講,實際上是虧損居多。扣非淨利潤就是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淨利潤,指扣除與企業經營沒有關係的一切收入與開支後得到的利潤,通俗地説,扣非淨利潤的非指的是不經常發生的損益。一般而言,觀察上市公司業績時,扣非後的淨利潤情況更具有價值。因為很多公司其實主業不濟,更多依靠政府補助、出賣資產等實現所謂的業績增長或者盈利。
數據顯示,太極集團的扣非淨利潤10年中就有9年是虧損的。2010年至2019年十年間,太極集團營業收入從59.86億元增至116.43億元,增幅近100%。但同期,其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則分別為-0.57億元、-1.33億元、-2.43億元、-1.72億元、-2.81億元、-5.36億元、-4.43億元、0.64億元、-0.84億元和-1.57億元,從扣非淨利情況可以看出太極集團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是一個“搖擺不定”的狀態,甚至還一直在走下坡路。
同時,太極集團資產負債率數年來一直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2年後連續6年,太極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近兩年有所回落,但任然接近8成。
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吞噬利潤
太極集團在實現近百億級營收的同時,公司淨利潤還為負值,其中必定有較高的營業總成本。在太極集團居高不下的營業總成本中,不得不關注的是其居高的銷售費用。
數據顯示,2009年太極集團的銷售費用為6.26億元,而到了2019年,該公司的銷售費用變成了37.51億元,銷售淨利率也變成了負值。藥企銷售費用高似乎是“通病”,為了擴大銷售額加大營銷力度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家醫藥公司,是不是研發力度也要同步跟進?但太極集團似乎並非如此。按同花順數據端顯示來看,僅2017年和2018年的研發費用相對於銷售費用的規模來講,可以説是少的“可憐”。
值得一提的是,前董事長白禮西對一手帶大的太極集團有極高的期待,早在2017年,白禮西就曾公開表示,爭取用不到10年時間達到“千億太極”。去年中旬,太極集團發佈公告表示,因工作變動,董事、董事長白禮西申請辭去公司所有職務,而白禮西的原本任期為2018年5月11日至2021年5月11日。
從各項數據來看,距離2027年還有不到七年的時間,那麼,太極集團這幾年間的路又該如何走呢?如今,這條路上或佈滿荊棘,路途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