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謝瑋丨北京報道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世界範圍內核能產業發展遭遇“逆風”。中國政府幾度暫停新增核電項目審批。“十三五”期間,國內核電建設未能完成預期目標。
然而10年之後,福島核事故的影響仍未消除。當地時間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放入海,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會否使剛剛度過寒冬的核能產業發展遭遇“倒春寒”?“十四五”期間中國核能產業將如何發展? 4月14日-16日召開的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21年春季高峯會議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
據透露,相關部門正在制定包括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等在內的一攬子政策。業內普遍認為,我國核電發展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核電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設規模推進。
我國核電裝機5102.7萬千瓦,居全球第三
在峯會開幕式現場,福清核電廠5號機組正式授牌,這標誌着我國核能發電裝機容量突破5000萬千瓦。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商運核電機組49台,總裝機容量5102.7萬千瓦,居全球第三;核准及在建核電機組19台,總裝機約2099萬千瓦,居全球第一;2020年,核能發電裝機佔比約2.3%,發電量佔比約4.9%。
“我國已率先實現由二代向三代核電技術的跨越,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介紹,目前,我國核電行業全面掌握了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保護控制系統和核級焊材、核級密封件等關鍵設備、材料製造技術,部分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具備每年8~10台/套核電主設備製造能力和同時建造30台以上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綜合國產化率已達88%以上。
圖表來源:《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
他強調,我國核電始終保持高水平安全運行業績,總體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我國建立了完善的核安全監管、核應急體系,全行業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核電建設、運行保持較好的安全業績。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自1994 年我國首台核電機組投入商運以來,核能發電量已累計達到2.6萬億千瓦時以上,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1億噸,為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核電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 )2級及以上運行事件,位居國際先進行列。
預計到2035年核電發電量全國佔比將達10%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到2025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到7000萬千瓦。
“發展核能將為我國碳達峯、碳中和戰略實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張廷克説,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佔比約15%。據測算,在“碳中和”情景條件下,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比須達80%以上。核電能量密度大、機組可用率高,可連續穩定提供可靠出力,將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發揮積極作用。
在張廷克看來,國家核電發展政策也漸趨積極,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體現了鮮明的政策導向,行業前景預期良好。
“發展核能將提升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張廷克説,預計到20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需求中非化石能源佔比將達到25%以上,增量部分將以清潔能源電力為主,消費側電氣化水平也將逐步提高。核電是目前唯一可大規模替代煤電的基荷並具備一定負荷跟蹤能力的電源,可靠近負荷中心佈置,與新能源協調互補耦合建設,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有效選擇,有利於提高電網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增強電網抵禦嚴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積停電的風險。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有關機構預測,預計到2025年、2035年,我國電源裝機將分別達到30億千瓦和40億千瓦左右。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規模將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在建裝機規模接近4000萬千瓦。到2035年,我國核電在運和在建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左右,發電量約佔全國發電量的10%左右。未來15年仍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必須加快發展核電在內的清潔能源,核電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郭智亦表示。
郭智強調,越是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越要冷靜、理性,沉着面對可能的風險和挑戰。他透露,國家能源局正在以“十四五”規劃綱要為指導,研究制定新一輪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
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表示,我國自醖釀建設核電之初就將核安全擺在重要位置,在核能發展的不同階段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近五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性能指標顯示,我國核電運行指標 80%處於中值以上,70%達先進值,綜合指數與美國相當,優於法國。
張廷克指出,隨着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安全性、經濟性的提升,大型核電機組綜合利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也將在供電、供熱、工業制氫、海水淡化等多個應用領域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核能將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揮新的、更大作用。
“‘十四五’時期,我國核電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設規模和節奏推進。” 張廷克説,更寬範圍的核醫療、輻照改性等應用行業顯露出勃勃生機,將極大帶動國內裝備製造業、建築安裝行業發展,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穩定核電產業鏈能力,帶動剩餘少量關鍵設備、材料國產化攻關研製,促進創新能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隨着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在國內的成熟應用,國際核電市場對我國核電技術和配套能力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也將迎來發展機遇。
福島核事故10年“餘毒未清”
對於世界核電產業而言,2011年3月11日的福島核事故可謂是一個轉折點,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
該事故使世界範圍內核電產業發展遭遇逆風。福島核事故前,日本近30%的電力供應源於核電。事故後,日本核反應堆逐漸停工,至今仍未重啓;法國作為歐洲核電比重最高的國家,逐漸削減核能在本國能源體系中的比重;德國退核,逐步淘汰核電,爭取能源轉型;美國、英國核電發展放緩。
反觀國內,當年已開展前期工作的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澤、湖北大畈三大內陸核電站被叫停。其後,中國常規核電項目審批幾度停滯,僅在2012年,2015年,2019年中陸續有核電機組獲得核准。“十三五”期間,中國核電發展並未達成預期目標。直至2020年9月,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獲得核准,核電項目審批再度開閘。
然而,福島核事故造成的影響在10年後仍在發酵。
日前,日本政府決定向海洋排放核污水,此舉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輿論普遍認為,福島核事故是迄今全球發生的最嚴重核事故之一,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日本未經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單方面決定以排海方式處置核污水,這種做法極其不負責任。
這在日本國內,也引發了強烈質疑和抗議。福島旅遊業相關從業者普遍表示擔憂。商户們説,這樣的決定對當地相關產業發展無疑是沉重打擊,希望政府能審慎處理核污水問題,充分考慮民眾的切身利益。
世界核協會(WNA)中國事務部主任傅默然(Francois Morin)向記者表示,日本確實應該充分考慮周邊國家及民眾的切身利益。比如,對於福島漁民來説,他們的產品形象會受到這一事件的影響。
“福島核事故對於核電整個行業,以及日本核工業的影響已經非常負面了。”談及此事對於核電行業發展的影響,傅默然向記者表示,如今日本公眾對於核能仍然持負面態度。
他分析指出,福島核事故後,首先對日本核電政策產生影響,進而波及到德國。如今,核能行業在全球所有工廠中都進行了升級改造和設計變更,保證在發生事故時的電力供應。這些修改使核電廠(包括髮生事故的情況)具備更高的安全、可靠性。
編輯: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