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 | 蕭拙
環境友好、商業道德、社會責任,所有的風一下子都吹向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
從名字就能看出,ESG是個漂洋過海的概念。隨着國內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和公眾對於企業野蠻增長的態度也在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企業業務是否環保、賺錢的同時是否盡到該有的社會責任、員工是否得到應有的權益。
疊加“碳中和”大趨勢,ESG一下成為了資管機構的新寵,公司爭相吆喝的概念。市場很熱鬧,但有些問題仍然沒有好的回答:
- 為什麼宣稱以ESG為投資策略的基金會重倉白酒?ESG基金選公司的時候遵循哪些標準?這些標準是自説自話還是行業共識?
- 拋開那些高屋建瓴的展望,作為普通投資者,投資ESG基金的理由是什麼,它到底能不能帶來更好的收益?
一切得先回到起點,回答“什麼是ESG基金”?
廣義上講,公募基金市場上早有與ESG相關的產品,但資管機構聚焦ESG概念,乃至把ESG作為產品名稱要素,則是近年才有的事。
ESG基金大致可以分為“泛ESG基金”和“ESG主題基金”:前者關心E、S、G中的某一項,一般會涉及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綠色生態、節能環保、公司治理等主題;後者同時考量E、S、G三個維度,其中將ESG作為主要投資策略的為“ESG投資主題基金”,將ESG作為參考的為“ESG概念主題基金”。
顯然,ESG主題基金“純度”更高。根據秩鼎公司《2021年8月ESG資管產品研究報告》的統計,截至2021年7月31日,國內已發行ESG主題公募基金共80只,其中26只為ESG投資主題產品。從新增產品來看,近一年ESG主題公募基金產品的佔比開始提升。
趨勢是明確的,ESG作為投資策略越來越重視,但如果看這些ESG基金的具體持倉,它們似乎都有些“口是心非”。
以下面兩隻名字帶有ESG的公募基金產品為例,根據二季報,第一隻基金前十持倉中有4家白酒企業,白酒股在總持倉的佔比超30%;第二隻基金雖然白酒濃度相對較低,但前五持倉裏也出現了兩家白酒企業。
兩隻ESG公募基金產品的前十持倉情況|圖源:天天基金網
這不是個例。根據中信證券和秩鼎公司對公募基金季報的分析,ESG主題公募基金2021年一季度末前三大重倉股為貴州茅台、騰訊控股、中國中免;二季度末前三大重倉股為寧德時代、騰訊控股、貴州茅台。
ESG基金愛喝酒,這既違背感性認知,也不太符合ESG的“社會責任”理念。海外的ESG基金通常會將涉及酒精、賭博、煙草、核能以及武器製造的企業排除在外。
但基金公司認為自己也有苦衷。一種辯解觀點是,重視ESG理念不等於放棄收益,也不等於要對特定行業(白酒、軍工)全盤否定,假如某個上市公司在該行業的ESG得分處於中上游,依然可以入選股票池。
這便牽扯到了ESG評級的問題。尷尬的是,有些公司的ESG評級怎麼看都算不上高。貴州茅台在海外機構MSCI的最新ESG評級為“CCC”,在飲料行業的53家公司裏處於落後位置。國內評級機構“商道融綠”和“中財綠金院”給茅台的評級也分別是低位的“B-”和“C”。
還有一種尷尬的情況是,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機構得到ESG評級結果差別較大,這讓ESG投資看上去方向模糊。比如,五糧液在MSCI的ESG評級為“B”(僅比“CCC”高一檔),“商道融綠”和“中財綠金院”則分別給了“A-”和“B”的評級。
貴州茅台和五糧液在MSCI的ESG評級|圖源:MSCI官網
ESG基金“純度”不高、“風格漂移“的情況並不少見。據財聯社報道,有基金從業者表示,部分ESG產品為追求Alpha,會在產品的設計上做一些權重的調整,比如提高G(Governance)的比重,通過調整ESG三大維度的權重來實現產品業績的優化。
問題的根源在於缺少標準。現階段,不少基金公司用的是自建的ESG評級系統,打分標準參差,也沒有對外披露的強制性規定。在首屆“ESG全球領導者峯會”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直言,“很難説基金經理是依據ESG評分選擇企業,還是給想投的企業打出一個ESG高分”。
在陳文輝看來,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即使有再多ESG主題基金,ESG投資也是捨本逐末,很難發揮資本引導企業加強社會責任的作用。
今日市場所看到的“割裂感”由此而生。行業需要標準,但這注定是個大工程。
標準制定路漫漫無論上市公司、監管部門,還是第三方機構、基金公司層面,國內資本市場的ESG投資生態都是處於早期階段。
由於起步較早,海外資本市場形成了相對成熟的ESG投資生態,生態內有制定標準的國際組織和交易所,採用機器學習或NLP等方法處理非結構化數據的專項數據提供商、各大第三方評級機構、以及收集並結構化處理數據的數據集成方。
一個理想的狀態是:在ESG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充足,且受到第三方機構監督,主流ESG評級機構可以基於豐富信息搭建評級框架,最終在多方合力下形成ESG信息披露規範和相應的投資標準。
中金:ESG投資系列(3):ESG評級“存異”但難“求同”|圖源:中金量化
但目前,國內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尚處於謀劃階段,證監會並未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己的ESG報告,上市公司也沒有足夠的意願披露ESG信息,即使有所披露,所披露信息的廣度和質量也不足,且很少涉及負面信息。此外,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層並不瞭解ESG評價邏輯、也不清楚如何提升ESG評級、如何把ESG投入納入財務體系。
根據《A股上市公司2020年度信息披露統計研究報告》、《A股上市公司應對氣候變化信息披露分析報告2021》的數據,截至2021年5月,主動披露ESG數據、碳足跡數據的上市公司分別僅有1092家,149家,在A股上市企業中佔比分別為25%和3.6%。
底層數據不夠豐富,且真實性及可信度有待提高,那麼可靠的評級體系也就難以構建。評級機構對於同一家公司的評級可能大相徑庭,基金公司用的是自家的評價體系,選股標準不透明。
至少在當下,國內的ESG投資多少有些自説自話的意味。
所以為什麼要買ESG基金目前,嚴格意義上的ESG投資在國內還是形大於實,但構建標準和生態的趨勢是確定的。今年9月,證監會方面表示研究健全ESG信息披露制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ESG信息披露既要積極也要慎重,要借鑑國際最佳實踐,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積極穩妥進行。
關於ESG投資之於碳中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很多。不過,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這些似乎都有些“不接地氣”。個體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買ESG基金到底有什麼好處?或者更直白一些,ESG基金能不能讓投資者賺到更多錢?
一種常見的顧慮是:ESG限制了基金的投資範圍、增加了投資成本。另外,上市公司如果在ESG上投入較多,利潤表現難免受影響。那麼投資於這類公司的ESG基金的收益也將承壓。
這種看法靜態且片面。海內外均有投資實踐和學術研究表明:ESG之於上市公司和基金並不完全是壓力,它帶來了更好的風險控制,也提供了超額回報的可能。
中金公司研究部認為,伴隨着ESG投入的增加,企業利潤可能出現先減後增再減的“倒S型”曲線,即早期ESG投入令企業支出增加,但ESG評分的上升帶給企業的正向效用將逐漸抵消ESG的投入成本,與此同時,政府的針對性優惠政策也可以幫助企業降低ESG成本。而當企業的ESG評分提高到一定水平後,繼續增加ESG投入的邊際效應遞減,收益曲線將再次下降。
除了顯性的利潤指標,ESG之於上市公司也有不少隱性影響。比如,ESG投入較多且主動披露信息的公司,可以避免風險積累導致“黑天鵝”事件,良好的ESG表現也能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對於基金方來説,ESG帶來的好處是類似的。重視ESG投資策略讓資管機構篩選出一批更優質的上市公司,這類公司風險識別能力更強,能在大幅波動的市場中凸顯韌性,反映到基金淨值表現上就是波動更小。
在《ESG與企業經營、企業價值》報告中,中金公司研究部發現A股上市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的表現恰好有類似的特徵:風險爆發當天跌幅越大的公司組,整體ESG評級越低。相對於低ESG公司,高ESG公司在面對系統性風險時韌性更強。
對於ESG基金的投資者而言,這意味着更穩定的回報。國際資本市場青睞ESG投資也是出於這樣的邏輯,即ESG投資能夠精選出具有長期價值回報的企業,基金回報中長期穩健、波動小,符合長期價值投資邏輯。
風險控制之外,ESG投資也提供超額回報的可能性。2015年德意志資管公司和漢堡大學曾進行過一項關於ESG的全面文獻綜述,通過總結超過2000篇研究得出結論:無論定性還是定量,多數研究顯示ESG指標與績效呈正相關關係。
具體到中國市場,根據秩鼎公司的研究報告,截至2021年6月30日,超過一半ESG公募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率表現優於滬深300和中證500收益率,其中主動權益類產品獲取超額收益概率大且較為穩定。
考慮到不少基金產品相對年輕、國內ESG投資土壤尚未成熟,這些數據表現並不能説明太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種新的投資思路正在滲透市場:重視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不一定影響回報,相反,它是更符合當下的發展思路,不僅能帶來好的名聲,更可能帶來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