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李傲華 編輯:鄭方圓
專注於“生產上市公司”的微創醫療又拆分一家子公司上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月4日,港交所今年內首隻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心通醫療-B(02160.HK)上市,微創醫療(00853.HK)的資本版圖再落一子。據瞭解,心通醫療本次赴港IPO發行價為12.2港元/股,募資總額達23.56億港元。
頭頂“微創系”光環,心通醫療開盤漲超81%,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站上500億港元。截至2月4日收盤,心通醫療報收18.8港元/股,首日漲幅為54.10%,總市值444.84億港元,接近微創醫療總市值的一半。
但次日心通醫療就下跌。截至2月5日下午收盤,心通醫療報收17.18港元/股,跌幅達到8.71%,總市值與前一天的最高值相比,蒸發了近100億港元。
圖片來源:雪球
低價殺四方
心通醫療是微創醫療旗下專注於心髒瓣膜疾病領域的公司。
截至目前心通醫療僅有三款已經實現商業化的產品,分別是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TAVI)產品VitaFlow,以及VitaFlow的配套產品Alwide瓣膜球囊擴張導管、Alpass導管鞘。心通醫療還是國內唯一一家全面提供自主研發互補性TAVI手術配套產品的醫療器械企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全球主動脈瓣狹窄患者預計將從2019年的1970萬例增長至2025年的2210萬例,年複合增長率為14.3%,因此,預計全球TAVI是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48億美元(約合323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100億美元(約合673億元)。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TAVI市場滲透率明顯不足。2019年中國進行了約2400例TAVI手術,滲透率為0.3%,而同年,美國進行了約66800例TAVI手術,滲透率為23.4%。預計未來五年內中國TAVI手術量將以60.7%的年複合增長率發展,2025年中國TAVI市場有望增長至50.56億元人民幣。
這個未來的百億級市場吸引了眾多玩家早早佈局。
截至目前,國內獲批的TAVI產品有5款,包括上述的心通醫療VitaFlow,國際心臟瓣膜巨頭愛德華的Sapien XT,啓明醫療(02500.HK)的VenusA-Value,傑成醫療的J-Value以及沛嘉醫療(09996.HK)的Taurus One。
此外,佰仁醫療(688198.SH)、樂普醫療(300003.SZ)、賽諾醫療(688108.SH)和藍帆醫療(002382.SZ)等上市公司也在此賽道上有所佈局。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心通醫療並不是龍頭。
2017年,啓明醫療的VenusA-Value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成為首個在中國上市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產品,佔先發優勢。而心通醫療的VitaFlow則於2019年7月獲得批准,落後啓明醫療兩年。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照2018年手術植入量計算,啓明醫療佔據中國市場79.3%的份額。
不過背靠“微創系”的心通醫療,入場大打“價格牌”。
根據心通醫療招股書,VitaFlow的價格為19.6萬元/套,而啓明醫療、傑成醫療的同類產品報價分別為24.8萬元/套和25萬元/套,進口代表愛德華報價更是高達38萬元/套。
心通醫療的毛利率也遠低於競爭對手。
根據中報,啓明醫療的毛利率高達83%。而心通醫療招股書披露,2020年1-7月,VitaFlow的銷售毛利為2100萬元,毛利率僅43.3%。
不過心通醫療的低價策略初見成效。
根據億歐報道,2020年上半年,啓明醫療銷量707套,心通醫療招股書顯示2020年前7個月銷量達到601套,市佔率增長較快,未來大有反超啓明醫療的趨勢。
醫療器械營銷培訓專家王強2月5日對時代財經表示,微創為心通提供強大的支持,這是心通最大的優勢所在。“像傑成醫療等由技術專家成立的公司,雖然有技術優勢,但在外部投資、內部管理等方面可能面臨短板。”
醫療“航母”初具雛形
心通醫療不是微創醫療分拆的第一家子公司。
2019年微創醫療旗下主攻主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公司心脈醫療(688016.SH)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截至2月4日收盤,心脈醫療總市值接近200億元。
但微創醫療的野心不止於此。
2020年的最後10天裏,微創醫療連續宣佈,旗下醫療機器人子公司和電生理子公司已經分別簽署上市輔導協議,計劃赴科創板上市。
2020年8月和9月,在完成新一輪融資後,微創電生理和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估值已經達到48億元和225億元。
如果上述分拆IPO計劃全部順利完成,微創醫療將可能成長為總市值超2000億元的醫療“航母”。
截至2020年6月30日,除了心脈醫療,微創醫療已經分拆或有分拆計劃的子公司皆處於研發階段,尚未實現盈利。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龔濤2月5日對時代財經表示,“微創醫療拆分這些業務一方面可以降低單個項目研發失敗導致母公司系統性風險或者股價異常波動,另外一方面可以再融資,不受上市企業融資次數和規模的限制。”
根據2020年中報,心通醫療的心臟瓣膜業務僅佔微創醫療總營收的1.7%,電生理業務只佔總營收的0.1%,而醫療機器人業務暫時還未有實現商業化的產品。
微創醫療母公司仍然保留了最賺錢的支柱業務。心血管介入產品業務、心律管理業務、骨科醫療器械業務分別佔微創醫療營收的28.6%、26.9%和28.2%。
圖片來源:微創醫療財報
王強認為,微創未來可能會保留上述“現金牛”業務作為上市公司的業績支撐,除此以外則會更傾向於作為一個提供投資、管理、營銷、諮詢等服務的平台而存在。
“微創本身的體量很大,如果要全部把這些子公司歸攏起來的話,對微創來説經營風險會很大,企業結構也會變得很臃腫。”王強説。
然而,留下來的這些業務卻也面臨着集採降價的風險。
在2020年11月的首輪國家冠脈支架集採中,微創醫療Firebird2和Firefisher兩款洗脱鈷基合金支架系統分別以590元/支和750元/支,降價幅度超90%。
而下一輪國家組織醫用耗材集採又擊中了微創醫療的另一個老業務——骨科醫療器械。根據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輔導中心2020年11月下發的《關於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第二批集中採購數據快速採集和價格監測的通知》,人工膝關節、人工髖關節等6個品類已經被納入第二批醫用耗材採購清單。
但在龔濤看來,集採對於製造企業的影響不大。“參與集採的產品一般都是成熟的產品,存在技術門檻不高、保護即將到期或者同類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而對於研發類型的公司來説,高定價的新型專利產品才是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