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正式上線開市!不要小看這個碳交易市場,這除了在資本市場上又多了一個資本流動場所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極大促進全球環保事業的進程。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個市場,那就是:減少的温室氣體可以賣,多排放的温室氣體需要買回來,遵循“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用資本的力量保護環境。
那麼什麼是碳交易?我國為何要搞碳排放交易?這個碳交易市場究竟如何進行的呢?讓我們一圖“碳”究竟。
什麼是碳交易?
上游新聞: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正式上線開市!
讀者:我保證每個字鬥認識,但連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讀者:碳交易是個啥?
讀者:為什麼要交易碳?
上游新聞:碳交易又稱為“碳排放權交易”
上游新聞:是一種為促進全球温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配方所採用的市場機制
讀者:明白了(恍然大悟)
上游新聞:政府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配額分配給企業,如果企業排放量高於配額,就要到市場上去購買配額
讀者:那如果我沒有用完,還可以賣給別人喲?
上游新聞:正解!
讀者:不愧是我(得意表情)
讀者:等等,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我超過了配額的排放量,不買又怎麼樣?
上游新聞: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若未足量購買配額以覆蓋其實際排放量,將會面臨高價的罰款。
為啥要搞碳排放交易?
讀者:為什麼還要專門對此進行買賣?
上游新聞:緣由得追溯到1992年,聯合國看温室效應越來越嚴重,通過了一個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上游新聞:這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控制温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變暖而起草的國際公約
讀者:驚歎
上游新聞:1997年,碳交易在《京都議定書》中產生,就是把二氧化碳為代表的一些温室氣體的排放權變成了商品
上游新聞:2003年,第一個氣候交易所在美國芝加哥出現,買賣的就是碳的排放權
上游新聞:而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逐漸演變為政治問題,歐洲屢次重提“碳邊界”問題
讀者:事情好像不簡單
上游新聞:各國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將來極可能在國際貿易中被徵收碳關税
上游新聞:這直接導致越來越多國家甚至企業考慮措施來降低關税風險,我國也不例外
讀者:確實……全球氣候變暖、空氣污染嚴重……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上游新聞: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做出了碳減排、碳中和承諾目標
上游新聞:
讀者:哇!我們的目標是?
上游新聞:2030年做到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上游新聞:為了讓人們別瞎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碳排放成本,收點碳税
上游新聞:為了可以讓大家項目買賣交流,所以就有了碳交易
讀者:666
上游新聞:説白了就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獎勵的方式激勵企業實現生產模式升級
上游新聞:宏觀上有利於降低2030年碳達峯壓力,微觀上獎勵幫助了願意做產業轉型的企業
讀者:這樣豈不是可以變成實實在在的資產了?!
上游新聞:是的!碳交易過程就是一個轉換的過程,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
讀者:超厲害耶
上游新聞:其實我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試點碳交易了
讀者:碳交易跟買股票一樣,在深交所或者上交所交易?
上游新聞:不是,要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交易
什麼是碳排放交易市場?
是如何運行的?
讀者:説了這麼多,那啥是碳排放交易市場?
上游新聞:是指將碳排放的權利作為一種資產標的,來進行公開交易的市場
讀者:怎麼運行?
上游新聞:首先,政府先確定整體減排目標,採取配額制度,先把配額分配給納入交易體系的企業,企業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交易這些碳排放權
上游新聞:其次,受到經濟激勵、減排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會率先進行減排,並將多餘的碳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並獲取額外利益
讀者:哦哦~市場主體是誰?個人可以參與交易嗎?
上游新聞:現在機構投資者和個人都不能參與
上游新聞:交易所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將2225家發電企業納入系統先開展交易,未來會盡快將機構投資者納入交易
讀者:電力行業啊……那其他行業怎麼管理,比如交通運輸,工業生產……
上游新聞:慢慢來嘛!其他7個重點排放行業(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紙、航空),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
讀者:可是隻有這些企業參與,市場撐得起來嗎?
上游新聞: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八大行業測算,那麼未來涉及碳排放交易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每年30億到40億噸的規模
讀者:交易方式是怎麼樣?
上游新聞:碳交易所與常規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模式類似,包括掛牌交易以及協議轉讓。
讀者:交易時間是?
上游新聞:交易時間:採取掛牌協議方式: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
採取大宗協議方式:每週一至週五下午13:00-15:00
(法定節假日及交易機構公告的休市日除外)
讀者:點贊!要想實現全球碳中和,需要全世界各國做出更多改變
上游新聞: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也很多
讀者:是的!減少碳排放,就在每個人的身邊
上游新聞:低碳生活在就在你我他的身邊
衣:少買不必要的衣服,減少資源浪費
食:儘量自帶餐具,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餐具,節約糧食
住:節約用水用電,做好垃圾分類
行:少開車,多公交,提倡綠色出行
上游新聞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