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珠穆朗瑪峯是世界第一高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可有誰知道世界第二大高峯在哪兒?信息時代,在中國備受推崇的“聯想”是PC供應商的龍頭老大,其次就是方正。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説,可能有點陌生的方正,也曾經歷過輝煌燦爛,一度成為全球第七大PC供應商。而就是這個曾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如今卻欠下3000億元債務,不得不宣佈破產。
昔日民族品牌,被稱作“中國之光”的方正集團究竟緣何如此?企業從發展到衰亡遵循一定的規律,然而,為何卻是方正淪落為反面教材?我們又能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呢?
一、方正崛起之路
現代社會,創業維艱,資金、技術、人才,缺一不可。但往往一不留神,組織內部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會導致整個企業積難重返,最後走上滅亡的道路。
方正的根基原本是很紮實的,企業賴以成立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北京大學的技術團隊。成立於1986年的方正集團前身,“北京大學理科新技術公司”是由北京大學的王選教授坐鎮。
為了打破當時中國漢字還未融入計算機的落後局面,當時還只是北京大學一名小助教的王選教授首次提出了做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機”的構想。此言一出,外界冷嘲熱諷之語不斷。
“激光照排技術”源自西方國家,利用計算機操作印刷的拍照與排版,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而當時的中國,還依然停留在活字鉛版印刷,不僅效率低下,工人的工作環境也很惡劣。
而王選教授力排眾議,促使第四代激光照排技術研發成功不僅使中國打破了西方世界對於印刷技術的壟斷。使中文漢字在信息文明中嶄露頭角,也直接促成了方正集團的成功出圈。
20世紀九十年代左右,當時的方正集團風頭正盛,成立之後短短三年時間便突破了一億美元的訂單量。隨着在IT行業中混得風生水起,方正逐漸走上了一條“民族之光”的道路。
二、戰略失誤終成罪魁禍首
1995年,方正(香港)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1998年之後,着眼於電腦市場的方正,瞄準了聯想的頭把交椅,砥礪前行4載光陰,便躋身亞太十強,成為可與聯想相媲美的中國IT技術公司。
越做越大的方正集團,僅靠40萬元起家。但卻在2003年創下了200億元的營收,和聯想集團僅差20億元。自此,方正便一發不可收拾。時任方正副董事長的魏新將戰略佈局鎖定了來錢快又最輕鬆的資本擴張道路。
這一選擇曾經讓魏新不無得意。這種多元化的道路也確實是許多企業擴張業務和市場的不二之選。然而,樹大招風,好景不長。方正集團起家於PC業務,卻又不看好PC業務。就好像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公司主要營業收入來源的PC業務被棄之不顧,轉而投入了新興產業的懷抱。搖身一變方正儼然成了一家金融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忙着圈錢,越走越遠、越陷越深,卻忘記了自己的老本行和背後所擁有的核心實力。
盛極一時的方正一度將業務版圖擴展到了金融、房地產、醫藥等領域。捎帶着自身仰仗其起家的信息技術產業,主打多元化經營模式。然而,外表看起來再怎麼富麗堂皇,內部卻沒有核心競爭力支撐的公司,註定支撐不了太久。要論企業之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廈將傾,也不會崩塌於片刻之間。但自古以來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方正集團也未能倖免於輝煌之後的落敗。
三、反面教材的教訓
2010年,方正集團被迫將旗下主營PC產業以7000萬美元出售給宏碁集團。而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整個集團業務淨虧損超過了30億元,總負債更是在3000億元以上,不得不申請破產重組。
“方正”的破產重組其中的前因後果給資本市場敲響了警鐘。企業盲目擴張,走多元化道路,最後害人害己。
人性的貪婪與不知滿足讓方正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而反觀PC市場,不管是聯想還是接手方正的宏碁,都在一條道路上不斷摸索前行。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方正的胃口確實是大了些。
企業一旦失去了核心技術的支撐,徒有日益膨脹的野心,沒有腳踏實地的實幹,久而久之,結果不言自明。最後方正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曾經的民族之光,為何落得如此淒涼下場?恐怕內中緣由還是要歸因到人身上。要説其幕後的罪魁禍首又是誰?毋庸置疑,企業的高管肯定脱不開干係。
魏新的擴張道路將方正推上了絕路,而公司內部的拉攏親信更是滋生了貪污腐敗。內幕交易等醜聞不斷上演,甚至任人唯親把控集團股權,最後鋃鐺入獄,猶如喪家之犬。
回頭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企業之林。中國不乏一些乘着改革開放東風成就一番宏圖的企業家,也有風光一時之後便改弦更張的破落户。其中做得比較好的當屬華為。
任正非曾公開企業經營的秘訣,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噱頭,無非是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在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之間,首先需要作出選擇的就是道路問題,而不是方法問題。方法不對,還可以改正。一旦關乎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定位錯誤,那整個企業都要跟着一起買單。
總結
方正集團原本可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將技術革新進行到底。卻偏要拋棄自己的本業,轉而走上一條賺快錢的危險道路,最後將自己的未來埋葬於此。
企業想要立於不敗之地,並不是依靠其不斷擴張的規模之大,也不是看其所創造的利潤之高。而是在企業內部是否能夠團結一致,凝聚人心,憑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穩紮穩打,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分內事。
履行好社會責任,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為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條件的提高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如果一家企業能夠做到不僅是利己,也能夠利他,那麼企業的發展就總能找到出路,而不是淪為反面教材了。親愛的讀者朋友,你是否也這樣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