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再度上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中國預期增速今年8.4%明年5.6%

據悉,IMF正在考慮自2009年以來首次大幅擴大特別提款權(SDR)規模,增量總額高達6500億美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隨着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在各國陸續展開,再加上美國等國家不斷加碼的刺激措施,全球經濟復甦前景正在變得更加光明。

4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1年、2022年全球經濟將分別增長6.0%和4.4%,比該組織1月的預測分別調高了0.5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

這是IMF今年第二次上調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今年1月,該組織已經把2021年的全球GDP上調了0.3個百分點。此外,IMF還再次調低了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程度,至-3.3%,這反映了部分國家在2020年下半年強勁的復甦勢頭。

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吉塔·戈皮納斯(Gita Gopinath)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當前,全球數以億計的人正在接受新冠疫苗接種,這將為許多國家今年晚些時候的恢復提供動力。同時,各經濟體在疫情下逐漸適應新的工作方式,使得各地區的經濟反彈強於預期。另外,美國等主要經濟體提供的財政支持進一步改善了增長前景。

儘管如此,戈皮納斯強調,復甦之路仍然是艱難曲折的。一方面,大流行仍未結束,許多國家的疫情有所加重。另一方面,由於疫苗接種速度大相徑庭,財政支持能力有大有小,且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不盡相同,各國之間和各國內部的復甦程度呈現出危險的分化趨勢。

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在IMF春季年會前表示,“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多種速度並存’的復甦,其日益依賴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大引擎的驅動。到2021年底,能實現GDP遠超危機前水平的國家屈指可數,而美國和中國就是其中的兩個。”

戈皮納斯稱,2021年和2022年全球增速預期的上調主要是由於發達經濟體前景的改善,尤其是美國。IMF將美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大幅上調了1.3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至6.4%和3.5%。按照該組織的預測,到2024年,美國將成為GDP規模超過疫情前預測水平的唯一主要經濟體。

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IMF將中國今年的增速預期上調了0.3個百分點至8.4%,並維持了對中國明年5.6%的增速預期。“儘管中國經濟已在2020年恢復大流行前的GDP,但預計許多其他國家要到2023年才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水平。”她説道。

對於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向上微調0.3個百分點的原因,她解釋道,這主要反映了外部環境的改善。隨着全球經濟復甦更加強勁,再加上美國財政刺激政策的出台,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也更加強烈,特別是當前對醫用物資的需求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中國是唯一在2020年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們預測中國今年的增速將達到8.4%,這是非常強勁的,但我們認為,這個復甦有些不均衡,依然高度依賴公共投資,而私人消費還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為了實現可持續的復甦,我們希望財政政策等支持措施可以更多支持來自私營領域而不是公共領域的復甦。”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低收入國家更受傷

戈皮納斯指出,在各國政府耗資約16萬億美元財政措施用於遏制疫情並減輕其經濟影響後,全球經濟正站穩腳跟。“如果各方沒有同步行動採取這些措施,那麼去年全球經濟萎縮的程度至少比現在多出三倍。”但她強調,發展趨勢在地區和國家之間、甚至在國家內部分歧很大,這將造成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她説,相對於大流行前的預測,2020-2024年人均GDP的平均損失預計在低收入國家為5.7%、在新興市場為4.7%,而在發達經濟體將僅為2.3%。“這些損失正在扭轉減貧的成果,與大流行前的預測相比,預計有額外的9500萬人在2020年陷入極端貧困。”

各國內部的恢復也很不均勻,年輕人、低技能工人和婦女受到的影響更加嚴重,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她指出,由於危機加速了數字化和自動化的變革力量,許多失去的工作機會不太可能重新出現,需要跨部門重新分配工人,這通常會帶來嚴重的收入損失。

她説,雖然各國政府迅速採取的政策行動避免了更為糟糕的結果,預計2024年的全球GDP相比疫情前的預測值將下降約3%,這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但她指出,與當時不同的是,“由於政策空間有限,預計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將留下更大的傷疤”。

戈皮納斯強調,IMF的預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經濟復甦的步伐取決於疫苗接種的速度和疫情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如果美國的利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繼續上漲,那麼多種速度並存的復甦可能引發金融風險,這可能造成資產泡沫破滅、金融狀況顯著收緊、復甦前景惡化,特別是會影響高槓杆率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IMF警告稱,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貨幣政策仍然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狀況有重大影響。如果美聯儲出人意料收緊政策,可能引發新興市場利率升高和資本外流,因此,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有必要就未來政策進行清晰的溝通。

各國復甦進度不一,須量身定製政策框架

面對並不穩固的復甦前景,戈皮納斯指出,政策制定者將需要繼續在有限的財政空間和更高的債務水平下為其經濟提供支持措施。這意味着需要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便留出空間提供長期支持。對於當前復甦速度不一的狀況,必須採取量身定製的方法,並根據大流行的階段、經濟復甦的力度以及各國的結構特點對政策進行精心調整。

在IMF看來,目前,政策重點應該放在通過優先保障醫療保健支出(預防接種、治療措施和衞生基礎設施)來儘快渡過這場衞生危機。財政支持應該向受影響的家庭和企業提供幫助。另外,貨幣政策應保持寬鬆(在通貨膨脹率保持良好的情況下),同時使用宏觀審慎工具積極應對金融穩定風險。

隨着大流行的消退和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正常化,IMF認為,應逐步退出支持措施,諸如留工穩產等。屆時,應更加關注工人的重新分配,包括通過有針對性的僱用補貼和工人技能再培訓。隨着暫緩償還貸款等特殊措施的退出,在許多國家中,公司破產可能急劇增加,並使大量工作處於危險之中。為了減輕長期損失,各國應考慮將先前的流動性支持(貸款)轉換為對有生存能力的公司的股權支持,同時,制定庭外重組框架以提高破產製度效率。

一旦衞生危機結束,IMF認為,政策努力就可以更多地集中在建設更具韌性、包容性和更加綠色的經濟上,以支持復甦並增加潛在產出。優先事項應包括:綠色基礎設施投資,以幫助緩解氣候變化;數字基礎設施投資,以提高生產能力;加強社會援助以遏制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

對於財政空間有限的經濟體而言,為這些努力籌集資金將更加困難。戈皮納斯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增加税收能力,提高税收累進性(針對收入、財產和遺產税),採用碳定價以及消除浪費性支出將至關重要。所有國家都應在可靠的中期框架內製定政策,並堅持最高的債務透明度標準,以幫助控制借貸成本並最終減少債務併為未來重建緩衝。

IMF考慮新增6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

為了加快全球經濟復甦,國際合作必不可少。戈皮納斯表示,當務之急是為疫苗的公平接種開展合作。“雖然一些國家將在今年夏天開始廣泛接種疫苗,但大多數國家,尤其是低收入國家可能將不得不等到2022年底。加快疫苗接種將需要增加疫苗的生產和分配、避免出口管制,併為許多低收入國家所依賴的新冠疫苗獲取機制(COVAX)提供充分的資金,並確保公平地向全球轉移可用的疫苗。

截至4月5日,COVAX已向86個國家運送了超過3600萬劑新冠疫苗。COVAX是由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和世界衞生組織召集的獲取COVID-19工具加速計劃的疫苗支柱。該機制正在加速為所有國家尋找有效疫苗,同時支持發展生產能力,並提前部署採購,以便在2021年底前公平分配20億劑疫苗。

與此同時,戈皮納斯指出,決策者還應繼續確保充足的國際流動性。各主要央行應為未來的行動提供明確的指導並確保足夠的準備時間,以避免2013年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她呼籲進一步延長低收入國家暫停債務償還期限以及實施G20債務處理的共同框架。

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4月5日表示,他預計G20成員國本週開會時將把暫停雙邊債務償還的倡議延長至2021年底。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G20暫停償債計劃(DSSI)已幫助多國在2020年底之前推遲了約57億美元的付款,另有73億美元將在2021年6月之前被延期。

據悉,IMF正在考慮自2009年以來首次大幅擴大特別提款權(SDR)規模,增量總額高達6500億美元。這筆儲備資金將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額度大於去年討論的5000億美元。“SDR的新分配將在高度不確定的時期提供所需的流動性保護。”戈皮納斯説道。

最後,戈皮納斯指出,各國應該在關注疫情的同時關注一些長期的挑戰,比如,貿易和技術方面的緊張。另外,各國還應在緩解氣候變化、國際公司税收現代化改革以及限制跨境利潤轉移、避税和逃税的措施方面進行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5 字。

轉載請註明: IMF再度上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中國預期增速今年8.4%明年5.6%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