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居上成為歐洲電池中心,五大因素促成德國的蜕變

PART 01

目標成為歐洲電池中心

後來居上成為歐洲電池中心,五大因素促成德國的蜕變
圖片來源:dpa

建設許可證尚未申請,但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已經在談論其位於柏林郊區的世界上最大的超級電池工廠。在那裏,電池的產能將達到100吉瓦時(GWh),每年可裝配在多達160萬輛電動汽車上。

但馬斯克並不滿足於此,他甚至已經在設想將產能擴展到250吉瓦時。不僅特斯拉完全致力於電動出行領域(包括電動汽車和電池),老牌汽車巨頭大眾也希望在未來十年內生產約2200萬輛電動汽車。電池是電動汽車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昂貴的組件。

當今世界上,沒有其他地區的鋰離子電池產能像歐洲那樣迅速增長。上述提到的汽車巨頭紛紛開始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只是原因之一。根據目前的預測,到2030年,歐洲的電池產量在全球範圍內的份額將從現在的大約6%增長到16%至25%。

目前已經有多家用於電池生產的工廠落地歐洲:根據英國基準礦業情報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分析,到2029年,歐洲的電池產能將超過300吉瓦時。

儘管德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有重視電動汽車領域,但目前大多數生產計劃都在德國進行。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Fraunhofer ISI)代表德國機械和設備工程協會(VDMA)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25年,歐洲300至400吉瓦時的電池產能中,幾乎有一半的工廠都將位於德國。

就在幾天前,中國製造商蜂巢能源(Svolt)宣佈將在薩爾州建立24吉瓦時的工廠。大眾汽車還計劃與瑞典合作伙伴Northvolt在薩爾茨吉特建立一個鋰離子電池的電池工廠,歐寶(Opel)及其母公司PSA還有法國製造商Saft已經宣佈共同在Kaiserslautern的工廠進行電池生產。

PART 02

五大促成因素

後來居上成為歐洲電池中心,五大因素促成德國的蜕變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德國後來居上,一躍成為歐洲電池生產的中心。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而其促成因素一共有五個:

1.毗鄰汽車製造商

電動汽車對德國汽車公司的重要性正日益提高。尤其是對於大眾汽車而言,這家總部位於沃爾夫斯堡的公司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將近70種新電動汽車車型推向市場。從2025年開始,僅在歐洲,該集團每年將需要超過150吉瓦時的電池產能。

幾乎所有德國汽車公司都與供應商合作生產電池。大眾汽車正在與瑞典合作伙伴Northvolt在薩爾茨吉特建立工廠。另一方面,戴姆勒和寶馬從供應商那裏購買電池,並在此基礎上製造自己的電池。

目前,韓國的LG化學(LG Chem)和中國製造商寧德時代是汽車電池市場的領導者,緊隨其後的是日本的松下Panasonic。寶馬很大一部分的電池都來自於寧德時代的埃爾福特工廠,而奔馳則是中國公司孚能科技比特爾德工廠的客户。

電池生產是一回事,將電池整合到電動汽車中又是另一回事。在汽車工廠附近製造電池更容易也更高效。例如,特斯拉就希望在柏林附近的電動汽車工廠中建立電池廠。這節省了危險的鋰離子電池的高額運輸費用,也使將電池集成到車輛中更加容易。

特斯拉Model S的鋰離子電池重量明顯超過半噸,具體取決於其性能。汽車諮詢公司Berylls的一位執行合夥人表示:“長期以來,供應商在汽車生產設施附近製造大型、重型零件已經成為了一種標準模式。”他以敞篷車的可伸縮頂棚為例,這些頂棚笨重、複雜且難以運輸。

2.歐洲最大的潛在銷售市場

不僅大型汽車製造商位於德國,而且在這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中,潛在客户的數量也是最多的。即使在整個電動汽車市場的絕對數量方面,德國仍然有一些落後。但在今年,德國已經正式開始追趕電動汽車市場領導者挪威。

在2020年的前十個月中,沒有其他歐洲國家的新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註冊數量超過了德國。今年,德國共有200000輛新註冊的電動汽車,這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中佔到了27.2%的份額。

這也可能是由於政府的慷慨資助,聯邦政府近期宣佈將購買電動汽車的補貼政策延長至2025年底。聯邦政府目前發放的補貼最高已經達到了9000歐元(由政府和製造商共同承擔)。各個聯邦州也實行了自己的資助措施,例如為了建立本地的充電站,補貼甚至可能高達12000歐元(在巴符州)。

3.國家資助

德國還從多個層面支持電池生產商。聯邦經濟部部長Peter Altmaier宣佈,吸引生產商在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建立自己的電池生產基地是一個重要目標。他準備為電池生產企業提供總計超過10億歐元的資金支持。

根據Altmaier的説法,特斯拉在建立生產基地時可以依靠德國提供的“大量資金支持”。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非常清楚競爭的激烈程度。LG化學和SK Innovation已在波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人工成本低廉的國家建立了歐洲生產基地。蜂巢能源事先已考察了歐洲30個地區,但最終決定將工廠落地薩爾州。

薩爾州願意提供足夠的土地並高度重視項目規劃的意願很可能是決定性因素。此外,蜂巢能源還從州和聯邦資金以及歐盟處獲得經濟資助,即總共20億歐元投資額的10%。

4.許多費用與生產基地所在位置無關

人工成本極高的德國為何能宣稱自己電池生產的理想基地?答案很簡單:根據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的計算,人工成本僅佔電池生產總成本的5%至10%。

大部分費用仍在研發過程中產生。因此,如果對生產技術進行優化並提高電池產量,那麼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所佔的份額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下降。

對於製造商而言,更重要的是鋰或鎳等原材料的成本。據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稱,總成本的70%至80%都產生自 “與地理位置無關”的因素,例如原材料和設備成本。

5.技術工人

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是,每吉瓦時的電池產能,將在電池生產中會創造40個工作機會,在研發以及機械工程和設施建設等方面會創造200個“上游”工作崗位。

根據2029年歐洲至少300 吉瓦時的預測產能推斷,這相當於1.2萬個直接就業崗位和6萬個上游就業崗位。到2033年,由於進一步的就業影響,研究所甚至預計與歐洲電池生產相關的工作崗位將達到15.5萬個。

即使德國在電池生產領域是“沉睡了很長時間”的後來者,但是在電池研發方面,多年來德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十年來,聯邦研究部一直有針對性地為慕尼黑,德累斯頓,斯圖加特/烏爾姆和亞琛/於利希/明斯特等地區提供支持。德國研究人員在電池技術方面也享有良好的國際聲譽。

朝電池中心方向發展的新路線對於在汽車行業工作的人而言絕對是一種新希望。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如今德國大約有60萬個工作崗位與傳統的發動機技術相關。隨着汽車行業向電動化的轉型,他們已經面臨壓力。

儘管汽車製造商正投入數十億歐元用於員工培訓和工廠改造,但所有研究均一致預測:未來電池生產過程中將創造許多崗位,而這些員工恰巧可以為電池製造商所用,這對製造商和員工而言是雙贏的局面。

PART 03

能源是另一個大問題

後來居上成為歐洲電池中心,五大因素促成德國的蜕變
圖片來源:wiwo

但還有一個大問題,德國眾多巨型工廠的能源應來自哪裏。據埃森能源集團Eon(該集團為特斯拉在Grünheide的超級工廠供能)稱,僅特斯拉在柏林附近宣佈的汽車製造廠,其計劃的能源需求就已經達到了100兆瓦。這大致相當於一個如下薩克森州西部Chemnitz這樣的大城市的電力需求。然而,隨着現在宣佈的電池生產計劃,能源需求可能會增加很多倍。

馬斯克希望為他在美國內華達州的工廠提供100%的太陽能,而他在德國的第一家工廠的大部分能源也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寧德時代和蜂巢能源等電池製造商也發佈了類似的公告。

去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國用電量中的比例為46%。儘管由於新冠病毒危機,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在2020年上半年滿足了德國55%的電力需求,但另一半需求仍來自煤炭、核能和天然氣。

儘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增加到60%,但即使實現了這一目標,電池生產商仍然需要依靠來自國外的綠色能源來滿足自己對於能源的巨大需求,或許來自俄羅斯的氫能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無論如何,德國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無論是電池工廠還是電池測試中心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着。德國將在汽車行業從內燃機向電力驅動轉型的過程中繼續捍衞自己“汽車王國”的美名。

免責聲明:本文通過參考公眾媒體內容,整理、翻譯、編輯而成,僅供讀者參考。文中的觀點和內容不具有任何指導作用,對讀者不構成任何項目建議或承諾!如果本文不慎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76 字。

轉載請註明: 後來居上成為歐洲電池中心,五大因素促成德國的蜕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