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問題,不是A股能不能賺錢,而是你能不能在A股賺錢。
作 者丨劉亦文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最近,全球股市突然轉了向。
大牛股批量式走熊,股價直線下降甚至腰斬。曾被捧上熱搜的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跌落神壇,昨天還是“全世界最好的坤坤”,今天就變成了“菜菜坤”。
一些初入市場的股民、基民的心態和投資邏輯,也從去年堅信“A股進入價值投資時代”,到如今陷入了深深的懷疑。
從1990年12月上交所成立算,A股誕生30年有餘。30年來,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者越來越多,但這種從信心爆棚到內心崩潰的切換與動盪,卻一直如影相隨。A股到底能不能賺錢的問題,也被反覆提問。
七虧二平一賺。即股民中有70%虧損,20%持平,只有10%的人可能盈利。
賺錢概率太小,是大多數人對投資股市的基本印象。
過去十幾年,股市總被拿來與樓市對比,對比的結果多是股市被秒成渣。
現實也是如此,過去20年,買房炒樓讓絕大多數家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增值,炒股帶來的則更多是難以言説的傷心往事。
A股真的如此“渣”嗎?事實並非如此。
以上證綜指為例,1990年以來,漲幅超過33倍,年化漲幅超過13%。與之相比,全國房價同期年化漲幅不到6%。也就是説,A股的長期回報率大大跑贏了房地產。
不止房地產,跟其他主要投資方式比,A股的的長期收益也是最高的。比如,10年期國債代表的債市年化收益率不到4%,而以CRB指數衡量的大宗商品年化漲幅不到3%。
以上證綜指漲幅來比較,A股的真實漲幅也被低估了。
海通證券曾以兩種方法計算過上交所開市到2017年,更接近真實情況的A股收益率。其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都大大超過14%的年化漲幅。
一種方法是,每年年初買入等額所有A股,投資收益為576倍,27年的年化漲幅為28.0%;另一種方法是,每年年初買入等量所有A股,投資收益為256倍,年化漲幅為24.0%。
按這種“傻瓜”的方法投資A股,其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了巴菲特。最近30年,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不過20%出頭。
A股竟然隱藏着如此大的賺錢效益,為什麼普通股民感受不到?
為什麼大多數投資者依然虧損,甚至總是虧損?
答案殘酷而真實:不是股市能不能賺錢,而是你能不能賺錢。
A股的年化收益率是所有大類投資品種中最高的,但其波動率也遠高於其他投資品種。30年來,上證綜指年度最大漲幅是1992年的166%,最大跌幅是2008年的65%,大多數年份,A股的收益率水平,都遠遠偏離年化收益率。
巨大波動中,踏錯一波節奏的操作,就可能讓本來賺錢的投資變成巨大虧損,更何況很多投資者追漲殺跌,來回踏錯。
A股的巨大波動率,一方面來自中國經濟和上市公司結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反映在股市,就是上市公司的利潤絕大部分來自於銀行、地產以及資源等週期類行業。這部分公司利潤隨着經濟週期呈現明顯的上下波動,從而在盈利端造成了A股的高波動性。
另一方面,就是A股的投資者結構。
按自由流通市值計算,2020年一季度,A股的機構投資佔比為30.3%(公募10.8%、外資8%、保險類資金7.1%、私募4.4%),自然人和法人佔比25.1%,散户持股市值佔比為38.3%。
散户仍然是市場最大的持倉羣體。散户的非理性交易行為,最容易使市場漲的時候容易漲過頭,跌的時候容易跌過頭,進而在盈利水平之外加劇A股的波動。
以最近一輪牛熊轉換來看,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的牛市行情中,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只有10%左右,但上證綜指從1849點上漲到5178點,PE從8倍上升到21倍,上漲了2.5倍。2015年6月到2019年1月的熊市行情中,上證綜指從5178點下跌到2440點,其中PE從21倍降到11倍,但絕大部分公司業績並沒大幅下降。
這些波動,幾乎都是情緒驅動所致,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散户造成,最終也深深傷害了散户。
一方面,大部分散户沒有估值概念和週期思維,更多的是根據市場的賺錢效應從眾跟風。在牛市最瘋狂、估值泡沫到達歷史高點時蜂擁而入,在熊市最低迷、估值回到歷史低位時割肉出局。如前所述,一波或幾波高買低賣,便會導致巨大虧損,甚至血本無歸。
另一方面,巨大波動帶來的巨大刺激感及股市交易操作的便利性,使大部分散户陷入追求暴富、短線頻繁交易的泥潭。人們對事物的長期判斷一定超過短期判斷,你對某家公司未來幾年業績漲跌判斷的準確性,大概率高於你對它在未來幾天股價漲跌的判斷。
相信的是公司的長期價值,買賣的卻是短期價值,這導致即便很多聰明的投資者,最終也因為頻繁的短期做錯,陷入“為什麼我那麼聰明但卻總是虧損”的魔咒。
同樣的邏輯放在樓市,正是樓市的波動相對較小,且交易程序非常複雜,交易成本高企,才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夠充分享受其增值收益。
情緒波動讓“市場先生”經常失靈,股價經常大幅偏離合理價值,是對高買低賣者的致命傷害,但卻是低吸高拋者的黃金機遇。比如,上證估值曾經在2014年初下探至歷史最低點,PE(TTM)只有8倍左右,彼時茅台的PE(TTM)甚至不到9倍,不到現在的20%。
現在回頭看,讓眾人恐慌、罵孃的時點,往往是投資佈局的好時機。也正是這種偏離公司價值的巨大波動,造就了很多通過短線高拋低吸而暴富的牛散。一些遊資大佬,從幾萬元起家做到了億萬身家,其財富積累速度,遠超巴菲特等來自成熟市場的投資大師。
巨大波動性帶來的擇時機會,也創造過收益神話,典型如華夏基金前著名基金經理王亞偉。從2005年底,王亞偉接手主理華夏精選大盤開始,在6年多時間裏,淨值增長了11倍。
還有一類投資人,不理會市場波動,通過堅定的長期持股,和優秀公司共同成長,最終獲得數十億財富回報,比如萬科的劉元生、海康威視的龔虹嘉、恆瑞醫藥的岑均達。
很長時間裏,A股都被認為和中國經濟走勢背道而馳,不能充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一個常用的證據是,2007年以來中國GDP增長了3倍以上,但是上證指數離2007年10月創下的6124點還相差甚遠。
這種觀點貌似有理,其實似是而非。最根本的錯誤,在於時點選擇。
2007年上證創下6124點,已是牛市最瘋狂的時候,PE(TTM)達到了60倍以上,而目前只有16倍左右。拿泡沫嚴重的市場和如今相對正常的市場進行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拋開估值差異的因素,以估值相近的2005年作為比較的起點,結果更有參考價值。
2005-2019年的15年間,我國名義GDP年化增速為12.8%,同期萬得全A的年化漲幅為14%,滬深300為9.8%,中證800為10.2%,A股漲幅跟經濟基本面基本一致。
從A股市值領先公司的變遷,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
2000年之前,A股市值龍頭曾長期被生產電視機的四川長虹佔據。與之對應的是,當時還處於短缺經濟時代,以家電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正處於業績高速成長的高光時代。
▲1998年12月31日A股總市值前10
圖源:同花順iFinD
2010年,A股市值排名靠前的是中國石油、工商銀行和中國神華等金融和資源類公司——對應的經濟背景是,中國迎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推進,鋼鐵、有色、石油煤炭、地產等週期性投資行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四大金剛”,而這些行業極度依賴信貸的融資模式,則使銀行的規模和重要性變得空前強大。
▲2010年12月31日A股總市值前10
圖源:同花順iFinD
截至2月18日本輪下跌前,A股前十大市值公司中,除了銀行和保險之外,新上榜的是高端白酒的代表——貴州茅台和五糧液,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龍頭寧德時代。
▲2021年2月18日A股總市值前10
圖源:同花順iFinD
作為曾經的A股老大,四川長虹目前的市值已經不到20年前的一半,中國石油市值與歷史最高峯相比,更是下降了90%之多。
這依然是經濟趨勢的客觀反映。
一是在過剩經濟時代,傳統制造業陷入同質競爭的慘烈紅海,利潤極其微薄,渠道和流量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使互聯網巨頭迅速崛起;二是在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和消費持續升級的時代潮流下,重化工業的野蠻生長階段已經過去,消費者越發重視產品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由此催生出越來越多有鮮明特色的高端消費品企業,走向業績和市值的巔峯。
A股被吐槽的另一個點,市場投機炒作盛行,行情都是脱離價值實際,價值投資在A股似乎水土不服。
這在單獨的某個時間看,似乎是對的,很多沒有業績支撐的垃圾題材股經常股價暴漲,而業績穩定優異的好公司反而不温不火。但把時間拉長來看,A股其實是非常理性和有效的市場,上市公司股價的長期走勢,與其業績高度相關,所謂短期靠勢,長期靠質。
如今再看,歷經時間洗禮,穿越牛熊週期,最終成為百倍以上大牛股的公司,基本都是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優秀公司,包括貴州茅台、五糧液、萬科、格力電器、恆瑞醫藥、雲南白藥等。
貴州茅台2001年上市,淨利潤從當年的3.28億增長到2019年的412億;格力電器1996年上市,淨利潤從當年的1.86億,增長到2019年的246億。兩家著名公司利潤增幅都超過100倍,成為股價長期大漲的堅實基礎。
與之相反,曾經在市場上風光一時的熱門題材股,被炒到虛高的市值,最終都是一地雞毛。以去年退市的樂視網和暴風科技為例,都曾被市場爆炒過,市值最高時分別達到過1700億和400億,而最終退市時,不過只剩下了7億和1億。
長期來看,炒作帶來的估值波動,對上市公司市值的影響微乎其微,業績始終是影響市值的最重要因素。能夠長期持續為客户和股東創造價值的公司,終究會受到投資者的認可,認可並堅持這類公司的投資者,也總能賺到超出預期的利潤。
時間是檢驗企業價值的唯一標準,價值和理性,其實一直都在,只不過它被深深地埋藏在漲漲跌跌裏,被掌握和實踐在少數人手中。
牛短熊長,是投資者對當前A股的另一大無奈。
2000年以來,A股牛市平均持續時間只有20個月,熊市平均持續時間卻高達37個月,牛短熊長的跡象異常突出,並被認為是A股難以擺脱的宿命。
反觀美股市場,從1900以來道指經歷了5輪牛熊轉換,每輪牛市的平均持續時間高達12年,熊市的持續時間只有2年,其牛長熊短的特徵和A股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加深了人們對A股賺錢難的印象。
導致這一現象的,是雙方在單邊牛市時的不同表現。在近20年的三輪牛市週期中,上證綜指複合年化漲幅分別為112%、142%和70%,平均年化漲幅高達108%。與之對應,美股道指在牛市的年化漲幅只有20%左右。牛市短期暴漲,必然造成估值畸高,最終只能通過漫長的下跌來消化估值泡沫,牛市漲幅温和,再加業績消化與支撐,自然可以細水長流。
深究A股和美股牛熊週期的差異,根源在於投資者結構和上市公司盈利結構。
美股投資者以機構為主,利潤來源以消費和科技等弱週期行業為主,這種市場環境使美股估值相對穩定、利潤穩定增長,從而具備長牛的基礎。而A股投資者以散户為主,利潤來源以強週期行業為主,估值和利潤自然缺乏穩定性,使A股也難以走出長牛行情。
但現在,A股的市場環境,已在向美股等成熟市場靠攏。
投資機構佔比越來越高。2015年以來,機構投資者在自由流通市值中的佔比每年增長超過2%並且有加速跡象。
盈利結構中,隨着近年來消費和科技公司IPO數量的大幅增長,A股中弱週期行業的市值和利潤佔比也越來越高。
這些變化,正在為A股的長牛行情奠定基礎,即便今年以來市場突然由熱轉寒,A股仍將真正迎來長期慢牛行情,牛短熊長的宿命終將被打破。
但這並不意味着,普通投資者就一定能賺到錢。
人生要成功,投資要獲利,認知能力很重要。
在一些人眼中,股市是混沌的,漲跌完全是隨機產生,背後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炒股就是碰運氣;在另一些人看來,股市是線性的,漲的時候似乎一直會漲,跌的時候似乎一直會跌,永遠不會有周期的循環。
認知的價值,在於找到混沌中相對確定的規律,在於理解起伏中的週期更替,從而提升把握機會和規避風險的能力,進而提高成功和獲利的概率。
但是有認知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如果行動與實踐中,總是與自己的理性認知背道而馳,就算認知得很準,也不一定真正能在股市賺錢。
最重要的是,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和人性共同的弱點。只有控制情緒和慾望,剋制暴富的幻想,堅持長期主義,相信常識和時間的力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才能把相信變成現實。
不可或缺的,當然還有國運的恩澤。
巴菲特説,“我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子宮紅利’。有幸作為白人出生在國力和經濟蒸蒸日上的美國,是我投資成功的主要原因。”
中國股民其實也是幸運的,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從幾乎一窮二白開始追趕,給資本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未來30年,中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更大發展,則會提供更多最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