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峯,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工業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約佔70%,當前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十四五’時期亟需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3月18日,在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主辦的首屆賽迪產業經濟論壇上,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所長趙衞東在論壇上發佈的《對“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的思考和建議》(下稱報告)中指出。
報告預計,“十四五”將有大批重化工新項目入駐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綠色發展形勢嚴峻;信息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不足,信息通信業自身成為重要耗能行業;綠色技術貿易壁壘為中國工業出口帶來巨大沖擊等,都是“十四五”時期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平衡
“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升。2016~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15%,相當於節能4.8億噸標準煤,節約能源成本約4000億元,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18%,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但趙衞東表示,“十四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仍面臨着複雜的形勢。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峯與碳中和目標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賦予新使命,帶來新機遇。
“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平衡,當前中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化工、建材、鋼鐵和有色四大高載能行業能源消費量佔全社會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煤炭消費佔比雖呈下降趨勢,2018年跌入60%以內,但短期內仍是我國主要能源來源。”趙衞東指出,這是“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需要關注的問題。
他建議,在產業結構端要做優存量,做大增量,提高傳統產業產能利用率;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等。在區域佈局端要因地施策,重點突出;總體謀劃差異化的綠色發展政策;加強西部地區工業能源消費監督管理;重點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綠色發展。
推進綠色能源在工業領域應用
報告指出,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相關裝備、工控系統、大數據平台、綠色終端產品等環節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趙衞東建議,在能源結構上,要推進綠色能源在工業領域應用,提高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業企業、園區應用比例,推進工業用能設備電氣化;促進工業燃料低碳化,加快低碳氫、零碳氫對化石燃料的替代。
報告指出,“十四五”還將面臨西部地區綠色發展嚴峻形勢。數據顯示,在用電量增速超過全國平均值的16個省份中,西部地區佔了10個,中部地區佔了3個,東部地區佔2個,東北部地區佔1個。雲南、內蒙古、廣西等西部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速遠低於能源消費增速。
而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範圍擴大,其中不乏一些重化工產業,預計“十四五”將有大批新項目入駐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節能減排壓力將繼續加大。
趙衞東建議,“十四五”時期應總體謀劃差異化的綠色發展政策,加強西部地區工業能源消費監督管理,重點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綠色發展。
統籌信息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
報告指出,信息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不足也是“十四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
隨着5G時代的到來和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未來信息通信業能耗將明顯上升。此外,信息通信業對傳統工業綠色轉型作用亟待加強。通過5G、人工智能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採集能耗、物耗、排放數據,識別綠色發展風險,以及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促進工業綠色轉型。
趙衞東建議,“十四五”時期應深入推動信息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節能,合理佈局,提升在建與新建設施運行能效;推動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工業製造的融合,建立綠色發展數據管理系統。
同時,大力推進工業節水和水污染治理。大力推動黃河流域、京津冀缺水地區工業節水工作;加強工業節水管理;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定期開展節水診斷、進行水平衡測試。
持續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繼續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工作,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動電子電器、廢塑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動重點產業循環鏈接;大力發展再製造產業,加強再製造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
此外,綠色技術貿易壁壘將成為一些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碳足跡、水足跡、生態設計標籤、有毒有害物質控制等綠色生產要求和管理規範等,已成為發達國家限制我國工業產品進入國際貿易市場的重要工具,將對我國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傢俱玩具製品、食品等的出口帶來明顯衝擊。
報告建議,要優化綠色製造政策體系,繼續鼓勵地方打造省級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構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進退機制;繼續培育壯大綠色製造供應商隊伍,為工業企業提供綠色改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