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決心加息後美聯儲如同“走鋼絲”
伴隨着上週美聯儲明確表態以及高漲的通脹數據,市場關注點已轉向美國年內加息次數、何時縮減資產負債表等新話題。啓動加息之後美聯儲宛如高空“走鋼絲”,對政策力度和時機拿捏要求更高,讓人捏一把汗。
1月11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提名聽證會時説,為應對美國高通脹持續的情況,美聯儲或將更多次加息,並更早、更快地縮減資產負債表。1月12日,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創1982年6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目前,由於美國通脹形勢緊張,各方對美聯儲在3月結束購債計劃後立即啓動加息的預期高漲,從美聯儲官員到華爾街機構,普遍認為年內將加息3至4次,且最早在年中就要縮減規模已超過8.7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
美聯儲的政策變動在全球引發焦慮。1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美國更快收緊貨幣政策可能造成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1月13日,聯合國發佈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許多低收入國家的財政和債務狀況尤為棘手。報告領銜作者、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全球經濟監測中心負責人哈米德·拉希德呼籲,發達經濟體應有序減少資產購買和縮減資產負債表,以維持金融穩定,確保債務的可持續性,“避免過早過快縮表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不過,別人的困難美國幾乎從不關心,眼下令美國當局憂慮的是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鮑威爾在11日聽證會上承認,“沒有想到供應瓶頸如此頑固且改善的進展緩慢,沒想到需求的強勁增長會如此專注於商品方面”。有分析指出,這番話無意中暴露出美國超寬鬆政策的軟肋——除了推升股市指數和通脹數據之外,並沒有解決在疫情中暴露出的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尤其是供應鏈修復至今仍然只存在於各種樂觀的預期之中。
在現實世界裏,供應鏈持續中斷、持續的勞動力短缺及其導致的薪資增長,已經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進而影響到美國經濟有效增長。1月12日,美聯儲發佈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褐皮書”)顯示,美國很多地區經濟增長繼續受到供應鏈中斷和勞動力短缺限制。
於是,眼見加息縮表進程開啓在即,美國當局卻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為應對疫情,出台了大規模財政支出政策以及超寬鬆貨幣政策,引發了40年未見的通脹,但結構性問題並未解決,而疫情愈演愈烈。
通脹不能久拖不決。市場尚且可以在美聯儲預期引導下消化通脹影響,但民眾在通脹面前已沒有太多輾轉騰挪的空間。一旦通脹影響到中期選舉選情,拜登政府恐怕會給美聯儲施加壓力,給加息節奏帶來較大影響。與此同時,一些分析指出,政策實施速度、力度與時機拿捏不準,“便極可能導致資產價格震盪與投資者預期逆轉,出現破產海嘯的風險上升,甚至滯脹降臨”。
一邊要加息縮表迅速遏制通脹,另一邊又要顧及風險,美聯儲“走鋼絲”着實要小心翼翼。而能否在3月如期啓動加息,或許還要再看看奧密克戎毒株對美國經濟衝擊的實際數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