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鞏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最近幾周,中國迅速在香港實施新的國家安全法,這讓一些外籍人士考慮離開香港,科技公司感到不安。然而,深深紮根於香港的全球金融機構已經在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並從過去10年中國舉世矚目的增長中獲利。
很多在香港僱用了數千名員工的歐美銀行正試圖擴大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美國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近來都獲得了中國有關部門的批准,可以擁有在內地建立證券業務的大多數股權,這使它們能夠更好地進入這個長久垂涎的巨大市場。上個月,在香港擁有大量業務的兩家英國大型銀行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表達了對北京的香港政策的支持。此舉與英國政府形成鮮明對比。
儘管出現多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以及新冠疫情,香港最近還是迎來了一波股票發售潮,其中許多股票是代表內地企業發行的,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投資銀行也因此獲得了鉅額承銷費用。香港基準股指回到了牛市區域,股票交易量也大幅飆升。
回顧去年在香港發生的暴力活動和財產損失,太盟投資集團首席執行官單偉建在接受採訪時稱,他預計新安全法會在不損害香港法治的情況下,為香港帶來穩定和更多外資。
為贏得更多中國業務,歐美銀行已經在招聘更多中國公民,以擴大直接與客户打交道的團隊,比如投行和研究部門。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有很多在中國出生、在美國接受教育和培訓、最終擔任亞洲頂級管理職位的銀行家。這種轉變是漸進的——過去20年中,許多中國人前往美國和英國的頂尖大學攻讀學位,然後在紐約和倫敦工作,之後返回亞洲。許多人在跨國公司得到晉升,成為高級職位競爭者。
在港從事了10年招聘工作的約翰·馬拉利估計,最近幾年,在金融服務公司的銷售、交易和研究等創收部門,至少有60%駐港職位要求僱員能講普通話,以更好地為內地客户服務。儘管香港本地人的母語是粵語,但英語在職場使用廣泛,外籍人士一直能夠毫無障礙地工作,直到最近更喜歡説普通話的內地客户激增。馬拉利説:“要在10年或15年前,不會説普通話的外籍人士若失業,總是能很容易就找到另一份工作,但現在的選擇要少得多。”(作者Jing Yang等,劉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