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惠技術IPO:兩億合同半年神速完工,還有兩億合同“失蹤”
上海先惠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惠技術)的主營業務為各類智能製造裝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現階段主要為國內外中高端汽車製造商及汽車零部件生產商提供智能自動化生產線,覆蓋新能源汽車領域和燃油汽車領域。公司目前正在衝刺科創板IPO。
據招股書披露,公司2019年營業總收入36494.39萬元、歸屬淨利潤7192.66萬元、扣非淨利潤6142.13萬元、經營活動淨現金流量7794.78萬元。儘管關鍵財務數據和指標看似不錯,但招股書暴露出的項目合同問題不容小覷,或直接影響財務數據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兩億級項目完工神速,但與銷售收入不匹配
經我們研究發現,先惠技術披露的項目合同存在問題。先惠技術在第二輪問詢函回覆中披露的2019年承接新能源汽車智能自動化裝備生產線大型項目情況顯示,項目1的合同金額為19171.14萬元、項目2的合同金額為7024.60萬元,並且兩個項目均已完成客户現場安裝調試、通過了客户生產批量試製,滿足收入確認條件和政策,已全額確認收入。
首先一個問題是,先惠技術的其他項目金額普遍為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項目數量也是較少,這裏的兩個項目是最近三年公司承接的單筆合同金額最大的項目。項目1和項目2所披露的具體合同內容與項目3和項目4相同,都是電池包裝配線,但金額卻相差巨大。先惠技術曾解釋過,合同金額產生差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項目難度不同,即項目難度越高,合同金額通常就越高。對比招股書,公司2019年6月末的項目情況,從金額、名稱等,都找不到項目1和項目2,也就是説,先惠技術這兩個合計超過2億元的項目,是2019年下半年承接的,2019年底已完成客户現場安裝調試,耗時僅半年,與其2019年6月末所顯示的項目情況相比,堪稱神速。
(來自先惠技術及保薦機構問詢函回覆)
關於項目1和項目2的第二個問題是合同金額與銷售收入是否匹配。需要説明的是,先惠技術的會計處理是,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將發生的成本歸集進存貨中的在產品項目,待項目完成並交付客户測試後,將相關的在產品餘額結轉至營業成本,同時全額確認收入。不同於按照完工進度確認收入的做法,先惠技術的處理能更加直觀地反映出合同與收入的匹配關係,但同時也將問題暴露地更明顯。據招股書披露,先惠技術2019年對第二大客户上汽集團系銷售收入4491.99萬元,低於前面項目1和項目2的合同金額,這意味着,項目1和項目2應該都是針對第一大客户,即上汽大眾系。
主要客户情況顯示,公司2019年對上汽大眾系銷售收入24036.68萬元,但項目1和項目2金額合計26195.74萬元,產生了差異。
另值得一提的是,先惠技術在招股書中,給每個項目都單獨編碼,如SK17.45以反映項目的承接時間和內容,但在問詢函回覆中僅以“項目1”和“項目2”來表示,與招股書中以編碼表示的習慣不同,這一點也比較奇怪。
還有兩億級項目不翼而飛,且與預收賬款不匹配
先惠技術對項目合同披露的問題不止前述的項目1和項目2。據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在產品餘額中包含兩個大項目,分別為合同金額16220.96萬元的SK18.72和合同金額為6200.00的SK18.68,相應的在產品餘額分別為1491.44萬元和2730.62萬元。根據招股書披露,從其編碼可知,這兩個項目在2018年承接,而非前述的2019年承接的項目1和項目2。
然而,SK18.72和SK18.68這兩個項目卻在招股書上會稿披露的2019年末在產品餘額前五大項目情況中消失了。如果兩個項目截至2019年底尚未完工,且在產品餘額已經超過了這裏排名第五位的902.73萬元,就理應出現在在產品餘額前五大項目之中。如果沒有出現在這裏,那麼就是兩種可能性:或者是項目完工已確認收入,或者是合同終止不再繼續。
在項目完工的假設下,同樣地,SK18.72和SK18.68兩個項目的合同金額都高於公司2019年對第二大客户銷售收入,那麼就必然要屬於第一大客户。但是按照公司在問詢函回覆裏的説法,2019年對第一大客户的全部銷售收入已經被項目1和項目2覆蓋了。因此這一假設不成立,SK18.72和SK18.68應該不是完工了。
在合同終止的假設下,先惠技術對於終止合同的在產品餘額全額計提減值。但是如下圖所示,2019年存貨跌價準備中也沒有SK18.72和SK18.68的身影。因此這一假設也不成立,兩個合同也沒有終止。
那麼就十分奇怪了,在2019年6月末還存在的兩億級項目,到了2019年末既沒有完工也沒有終止,但就這樣就不翼而飛了。因此,先惠技術在招股書申報稿中披露的SK18.72和SK18.68兩個項目的真實性還存在疑問。
除了與上會稿披露信息存在差異以外,與申報稿中的預收賬款之間也不匹配。
(來自先惠技術招股書申報稿)
先惠技術的銷售模式是客户簽訂合同時支付約30%的預付款,廠內整線驗收完成支付 30%-50%貨款,量產驗收完成支付10%-30%貨款,質保期結束再支付約10%質保金。也就是説,預收賬款的期末餘額直接反映出公司在手合同的規模。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6月末,預收賬款餘額5824.87萬元,按照30%預收比例估計,當時在手合同金額總額約19416.23萬元。但另外披露的2019年末在產品餘額前五大項目合同金額合計就已經達到29371.49萬元,尤其是其中的SK18.72和SK18.68兩項目合同金額就達到了22420.96萬元,與預收賬款之間嚴重不匹配。
此外,先惠技術一個合同金額為350.00萬元的SK17.01項目,2017年末在產品餘額為320.97萬元、2018年末在產品餘額為322.33萬元。一年期間內項目進度僅增加了1.36萬元,或許是項目執行過程中遇到某種阻礙,但先惠技術沒有對此披露,也沒有對潛在的存貨跌價準備予以計提。
供應商信披自相矛盾,毛利率波動大
除以上兩大問題外,先惠技術在其他方面的信息披露也存在一些疑點。
上海寶宜威機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宜威機電)是先惠技術實際控制人潘延慶另外控制的一家公司,屬於先惠技術的關聯方,從事機電配件、傳感器、電線電纜、五金工具的銷售,為先惠技術供應外購標準件。據招股書披露的向前五名外購標準件供應商的採購情況顯示,公司2017年向寶宜威機電採購金額為1462.95萬元。
但是如下圖所示,先惠技術在披露採購原材料的關聯交易時,向寶宜威機電採購金額竟然變成了242.04萬元,與前面披露的採購金額1462.95萬元自相矛盾。
供應商的問題不止於此。據工商信息顯示,先惠技術外購定製件的2018年第三大供應商上海睿鑑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鑑實業)因公示企業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而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睿鑑實業的工商信息顯示其所屬行業為商務服務業,主要從事商務諮詢和展會服務等。這樣一家服務型企業居然為先惠技術生產定製件,也非常奇怪。
還值得説明的是,先惠技術各項目之間的毛利率存在極高的波動性。招股書披露的新能源汽車智能自動化裝備項目和燃油汽車智能自動化裝備項目中,SK17.45和SK17.06兩項目毛利率分別為5.61%和-1.19%,顯著低於其他項目,而且這兩個項目的客户都是一汽集團系。對於這兩個毛利率極低的項目,先惠技術的解釋是為了開拓一汽集團這一大客户,具備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