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資本撐着的叮咚買菜,還能“虧”多久?
據新浪科技近日報道,叮咚買菜員工數與巔峯時期相比少了上萬人,核心部門最高裁員50%。對此,叮咚買菜回應稱,消息不實,是沒有事實依據和嚴謹數據來源的惡意猜測。並表示,個別崗位變動屬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部分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正常釋放,目前公司業務都在正常運轉。
這樣的回應,顯然是無法解除市場的信任危機的,投資者仍在用腳投票,選擇放棄。自1月13日以來,公司股價已連續六個交易日大跌,1月21日報收4.95美元,暴跌14.51%,與上市時23.5美元的發行價相比,已跌掉了78.9%,總市值共蒸發43.78億美元。
對叮咚買菜來説,這也是最現實的打擊,是迴避不了的難題,更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因為,市場表現是投資者給予企業最真實、最客觀、最殘酷的評價,如果表現好,説明投資者對企業是認可的。反之,投資者正在拋棄企業。雖然投資者尚未發展到完全拋棄叮咚買菜的程度,但是,如此市場表現,也決不是認可叮咚買菜的表現。
事實也是,2019-2021年前三季度,叮咚買菜淨虧損分別為18.73億元、31.76億元、53.3億元,累計虧損高達103億元。特別是2021年第三季度,單季虧損超過20億元,比2019年全年虧損總和還要多。這樣的經營業績和市場表現,心理承受能力再強大的投資者,恐怕也無法忍受。
那麼,叮咚買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毫無疑問,這是燒錢過後必然會出現的結果。要知道,叮咚買菜能夠風行市場,並最終走進資本市場,並不是企業本身有多大的競爭力,有多高的科技含量,有多麼龐大的消費羣體,而是處於風口,受到了資本的青睞與厚愛,是有強大的資本做後盾,用燒錢的方式,維持企業的虧損經營。一旦資本扶持的力度減弱,資本繼續支持的減退,叮咚買菜就會立即露出原形,虧損不斷擴大,直至資金鍊斷裂。
實際上,近年來,因為資本退出而倒下的互聯網平台,並不少見,從共享單車到外賣平台,從快遞企業到社區平台,都是在起步時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一副非我莫屬、捨我其誰的樣子。但是,熱鬧過後,燒錢的資本越來越少,原本就平淡無奇的特點就越來越暴露無遺了。叮咚買菜作為規模較大,受到資本青睞較多的平台,不僅維持了比較長的時間,還最終進入了資本市場。應當説,算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讓資本從中獲取了一些利益。但是,資本投資者原本就是衝着利益而來,而不是真的想扶持什麼企業。他們當初投資叮咚買菜等概念平台、風口企業,心裏就非常清楚,不會有太高的回報,是想賺快錢,只要企業上市,他們很快就會利用制度條件退出平台投資。因為,前車之鑑實在太多,他們不會用“睜着眼睛吃老鼠藥”的方式去繼續持有這種平台的股權。
於是,其他的平台倒了,叮咚買菜則面臨越來越大的虧損壓力。如何確保資金鍊不斷裂,只有節約開支,從節流上做文章。因為,開源的空間已經小得可憐,且開源得越多,虧損就越嚴重。而節流能夠帶來的,則既有有利的一方,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方面是,可以防止資金鍊斷裂,至少不立即出現資金鍊斷裂現象,讓其好死不如爛活着。不利的方面是,一旦企業出台裁員等節流措施,市場就會立即做出反應,投資者開始用腳投票,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會一塌糊塗。
目前的叮咚買菜,就正在被投資者用腳投票。虧損的持續增加,已經讓叮咚買菜很難再有正面的市場形象,除非企業可以扭轉虧損的局面,至少,不要再虧損增加。而這,單純依靠節流是做不到的。一旦以裁員的方式節流,就必然出現開源越來越差的現象,呈現雙向負面的格局,眼下的叮咚買菜,可能太難太難了,資本市場的表現只是一個方面,資金鍊會不會在虧損中斷裂,是最大的問題。那麼,叮咚買菜還能“虧”多久呢?還能承受多大的虧損呢?對叮咚買菜來説,可能有點像中國男足一樣,要重複“留給XX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句話了。